團鎮概況
團鎮概況
一、十四團地理位置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位于塔里木河上游沖擊平原南岸,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北邊緣,農一師塔里木墾區的最東端,被譽為“大漠前哨,屯墾尖兵”。墾區東至二道井和達吾斯空一線,與沙雅縣接壤;西以南北一支渠為界,與第一師十一團、十三團毗鄰;南到塔南總排渠,與沙漠犬牙交錯;北瀕塔里木河。墾區東西長17.5千米,南北寬15.3千米,團域總面積461平方千米,合4.61萬公頃。地理坐標:北:40°41′20″東:81°46′30″,距阿克蘇173千米,距阿拉爾50千米。
二、歷史沿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十四團創建于1958年2月。當年初,由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處抽調2780名人員,在烏魯木齊組建農一師勝利十二場。當年3月15日全部抵達塔河上游的阿拉爾定點建場,8月進人規劃區夏合勒克。1959年1月更名為農一師第三總場勝利十八場,1969年7月改編為農一師十五團,1971年10月與十四團合并,沿用農一師十四團番號。1982年6月恢復農一師建制,改稱農一師十四團。1988年2月易名為農一師塔南勞改支隊,1994年8月恢復十四團稱號。2020年1月18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金楊鎮。
三、文化內涵
十四團的發展壯大歷史是廣大軍墾戰士實踐“屯墾戍邊”戰略思想,充分發揮“三個隊”、“四個力量”的作用,在艱苦曲折中不斷發展的光榮史,是一部挑戰自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史詩。十四團的開發建設見證了三代軍墾人的努力奮斗,一代又一代軍墾人以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獻給了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書寫著創業歷史新篇章,為后人留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創業精神。回顧往昔歲月,已是“大漠深處聳高樓,漫步林蔭樂悠悠;昔日荒灘成綠洲,引來喜鵲唱枝頭;團興民安跟黨走,來日生活更富有;高舉旗幟謀發展,事業興旺繼有人”。
四、時代特色和戰略意義
(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被譽為“大漠前哨,屯墾尖兵”,始建于1958年,地處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十四團東與沙雅縣相鄰,是一師阿拉爾市的“東大門”,是國道217線、省道210線的重要交通樞紐。
東:十四團沿S210線向東至沙雅縣123km,至庫車縣185km,經G3012線或G314線至庫爾勒市480km。
南:十四團沿塔中公路向東南至塔中242km,至且末縣462km,經G315線可至若羌縣,可達西寧,是阿拉爾市及南疆的第二條出疆公路;十四團沿S210線向南至和田市500km。
西:十四團沿S210線向西距阿拉爾市50km。十四團沿S309、S217線向西至圖木舒克市290km,至喀什市602km。
北:十四團沿S308線向西至阿拉爾市46km,再沿S207線向北至阿克蘇市176km;十四團沿S210線、G217線向東至庫車,再向北可至北疆的伊寧市、克拉瑪依市、烏魯木齊市等地。
十四團充分依托交通區位、農業產業、旅游資源優勢,確立“交通為要、旅游為媒、產業為重、生態為本、文化為魂”五大發展戰略,正在努力將十四團打造成為“重要交通驛站、休閑旅游名鎮、塔中補給基地、園林宜居家園”,進一步發展確立“昆崗絲路驛站、塔南濱沙棗鄉”新的形象定位。
(二)農業資源優勢凸顯
截至2023年末,團鎮農業用地面積合計15.93萬畝,種植業面積9.66萬畝,其中:棉花種植面積8.3萬畝;辣椒種植面積0.24萬畝;糧食作物面積1.12萬畝。林果業面積5.98萬畝,其中:紅棗種植面積5.6萬畝;香梨種植面積0.2萬畝;蘋果0.08萬畝;其他水果0.1萬畝。設施農用面積0.026萬畝。畜牧業中生豬存欄3.5萬頭,出欄11.42萬頭(商品豬出欄4.86萬頭);羊存欄1.08萬只,出欄0.49萬只。
(三)特色旅游資源豐富
十四團堅持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外塑形象的主攻方向,積極融入兵團、師市旅游規劃,以節慶旅游為先導,以景區、場館建設為支撐,做足沙漠文章,按照“兩館”、“四節”、“十點”的發展思路繼續推動全團域文化旅游產業的形成。“兩館”即建設紅棗文化博物館、胡楊文化博物館,“四節”即舉辦胡楊、櫻花、紅棗、番茄旅游文化節,“十點”即打造以塔河古楊村、胡楊櫻花屯墾文化公園、紅棗文化博物館、紅棗小產區、南洋公園、創業大道沙生植物景觀、番茄櫻桃采摘園、昆崗驛站旅游服務區、胡楊文化博物館、巨人部落、天鵝湖、睡胡楊谷為節點,形成從城鎮至創業園、睡胡楊谷的“18里鋪”休閑農業文化旅游觀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