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00000000-2019-00076 | 發布機構: | 政府辦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9-12-09 | 廢止日期: | |
文 號: | 主題分類: | 政策解讀 | |
關鍵詞: | 新華網 |
韓慶祥: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具有三大重要意義
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關心)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后,新華網邀請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就四中全會《決定》相關內容進行深入闡釋。
以下為訪談實錄:
新華網: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有哪些?
韓慶祥:關于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決定》的說明中已經闡釋得很清楚了。主要概括為三條,需要學習和領會。
第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直接關系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第四個部分,是對2018年到本世紀中葉這三十三年作出的戰略安排。這個戰略安排可以概括為一個小“三年”和一個大的“三十年”。
一個小“三年”,指的是從2018年到2020年這小“三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能不能決勝,關鍵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
接下來是一個大的“三十年”,即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這個大的“三十年”。這個大的“三十年”分兩步走:第一步,從2020年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再奮斗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如果說小“三年”關鍵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的話,那么大的“三十年”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好三大根本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運用新發展理念集中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第二個問題,要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第三個問題,就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三大根本性問題中,第三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它本身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同時,它直接決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以及效果,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談的是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么呢?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到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已經6年了。我們要總結這6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經驗,蘊含在這些經驗中有哪些制度優勢需要我們提煉和概括,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任務。
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總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進一步推進、進一步深化。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方位地展開了,這是從客觀方面來講的;從主觀方面來講,人民群眾的訴求增強了、多樣了、緊迫了。面對人民訴求的日益多樣和緊迫,也給我們的國家治理提出很高的要求。反映這種實踐發展新要求,反映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也需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確定十九屆四中全會這個主題,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第三個重大意義,是通過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來應對“新時代”“大變局”背景下的系列風險挑戰,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整個世界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大變局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這種挑戰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我們是在“滾石上山”、“過坎闖關”,我們要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無論是應對新時代背景下一系列矛盾難題、化解障礙阻力、抵御風險挑戰,無論是抓住大背景下的機遇還是應對挑戰,都對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效能建設提出很高要求,這就是要以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來應對時代之變。在對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來講主題的重大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這些重大意義在《決定》里面得到了充分體現。第一個體現,在《決定》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從本質和意義上講了三個“是”,其中第三個“是”,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助于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三個“是”里面,第三個“是”,就是第一個具體體現。
第二個具體體現,是《決定》里就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十三條。這十三方面就是緊緊圍繞著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而展開的,其深層則主要是圍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展開的。
第三個體現,就是“以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以中國之治應對風險挑戰”,“以中國之治勝比西方之亂”。
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關心)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后,新華網邀請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就四中全會《決定》相關內容進行深入闡釋。
以下為訪談實錄:
新華網: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有哪些?
韓慶祥:關于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決定》的說明中已經闡釋得很清楚了。主要概括為三條,需要學習和領會。
第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直接關系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第四個部分,是對2018年到本世紀中葉這三十三年作出的戰略安排。這個戰略安排可以概括為一個小“三年”和一個大的“三十年”。
一個小“三年”,指的是從2018年到2020年這小“三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能不能決勝,關鍵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
接下來是一個大的“三十年”,即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這個大的“三十年”。這個大的“三十年”分兩步走:第一步,從2020年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再奮斗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如果說小“三年”關鍵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的話,那么大的“三十年”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好三大根本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運用新發展理念集中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第二個問題,要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第三個問題,就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三大根本性問題中,第三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它本身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同時,它直接決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以及效果,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談的是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么呢?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到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已經6年了。我們要總結這6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經驗,蘊含在這些經驗中有哪些制度優勢需要我們提煉和概括,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任務。
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總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進一步推進、進一步深化。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方位地展開了,這是從客觀方面來講的;從主觀方面來講,人民群眾的訴求增強了、多樣了、緊迫了。面對人民訴求的日益多樣和緊迫,也給我們的國家治理提出很高的要求。反映這種實踐發展新要求,反映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也需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確定十九屆四中全會這個主題,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第三個重大意義,是通過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來應對“新時代”“大變局”背景下的系列風險挑戰,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整個世界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大變局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這種挑戰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我們是在“滾石上山”、“過坎闖關”,我們要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無論是應對新時代背景下一系列矛盾難題、化解障礙阻力、抵御風險挑戰,無論是抓住大背景下的機遇還是應對挑戰,都對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效能建設提出很高要求,這就是要以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來應對時代之變。在對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來講主題的重大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這些重大意義在《決定》里面得到了充分體現。第一個體現,在《決定》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從本質和意義上講了三個“是”,其中第三個“是”,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助于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三個“是”里面,第三個“是”,就是第一個具體體現。
第二個具體體現,是《決定》里就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十三條。這十三方面就是緊緊圍繞著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而展開的,其深層則主要是圍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展開的。
第三個體現,就是“以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以中國之治應對風險挑戰”,“以中國之治勝比西方之亂”。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