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激情成人网,最新的欧美黄色,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亚洲看片一区

您的位置:首頁 >檢察院>信息公開詳細
索引號: jcy-2023-00016 發布機構:
生成日期: 2023-04-24 廢止日期:
文 號: 主題分類: 文件解讀
關鍵詞:

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 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1.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長城行政公益訴訟案

2.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檢察院訴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侵害長城歷史風貌及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

3.陜西省神木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遺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4.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清水營城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5.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大通段)行政公益訴訟案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長城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長城保護??一體化辦案??檢察長辦案??長效機制

【要? 旨】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針對長城本體點多面廣、涉及保護管理主體眾多等特點,省級人民檢察院發揮辦案主體、示范引領作用,統一、系統指揮三級檢察機關針對多處長城保護問題一體化辦案,加強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協同協作,促進依法全面履職,推動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建設。

【基本案情】

甘肅境內的歷代長城總長度3654千米,居全國第二,其中明長城1738千米,為全國之首。2019年12月,有關媒體反映,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部分長城遺存成為當地居民的宅院墻、圈舍墻和人行道,有的長城墻體被村落和農田包圍,長城周邊環境未得到有效保護。

【調查和督促履職】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甘肅省院)經初步調查發現,轄區內涉及長城保護的問題點多面廣、違法情形復雜多樣,為統籌推動長城保護系列問題高效解決,甘肅省院于2020年6月23日將該案作為省院自辦案件立案辦理,成立由一把手檢察長擔任主辦檢察官,公益訴訟檢察部、檢察技術處、警務處等多部門人員組成的專案組,對省內跨11個市、州共計14地28處長城遺存進行了現場調查。專案組細化調查方案,采取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一標準,分級、分類開展全面調查,省院對重點地區、重點問題進行現場調查,指導涉長城保護的各市、縣兩級檢察院配合專案組開展調查,走訪市縣鄉三級人民政府及負有文物保護監管職責的行政單位300余家,查明各單位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履職情況。調查中充分運用無人機、高清拍攝設備、衛星遙感圖像及大數據分析等設備和技術開展調查取證,提升調查質效。

經調查查明,近年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在加強長城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長城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監督管理力度不夠等問題。不少緊鄰長城區域的農業、畜牧業生產活動危害長城安全。

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專案組審查認為,督促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依法履職更有利于區域內多處長城保護相關問題的統一協調解決。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負有主體責任,長城保護中的“硬骨頭”問題需要地市級政府不斷完善制度機制,采取有力措施推動長城保護。據此,專案組采取分級監督的模式,將重點難點問題列入省檢察院對地市級人民政府監督范圍;對于具體問題,能及時整改到位的,列入基層檢察院監督范圍。據此,甘肅省院與武威市人民政府、定西市人民政府進行磋商溝通,充分聽取意見后,于2020年8月12日、9月22日分別向兩個市級人民政府宣告送達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從長城保護范圍內耕地有序退出、消除安全隱患、制定整改方案、加強保障措施建設等方面強化履職,采取有效措施推進相關問題整改。甘肅省院在自辦案件基礎上,結合摸排掌握的個案線索,同步指導地方檢察機關向縣級政府、鄉鎮政府及相關行政機關共發出檢察建議55份,發揮檢察上下一體化機制,就長城保護開展系統、全面的公益訴訟監督。

相關單位收到檢察建議后,積極制定并落實整改措施。武威市人民政府專門設立了武威市長城文化保護研究院,在每個縣(區)設立長城文化保護站,專門從事長城保護工作;武威市文旅局下發了《武威市長城巡查檢查辦法》和《武威市長城保護存在問題整改方案》,細化任務推動整改落實。定西市人民政府制定印發了《關于〈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書〉反饋定西長城保護存在問題的整改方案》,并將問題整改作為重點工作列入第四季度市政府履職管理督促考核,案件涉及的4個縣(區)政府分別制定了整改方案,對檢察建議書列明的具體問題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同時,全省從推進文物保護聯動機制、加大重點點段保護管理力度、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加大文物保護普法宣傳、建立志愿者服務隊伍等方面持續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甘肅省院經跟進調查,確認檢察建議指出的問題已全部得到解決。

在甘肅省各級黨委、政府、文物部門和檢察機關的共同努力下,《甘肅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已經完成,《甘肅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即將發布,長城保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專題博物館等一批規劃項目得以有序推進,長城保護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典型意義】

甘肅省長城資源豐富,分布點多線長面廣,受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保護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省級檢察院經綜合研判將涉案難點問題作為自辦案件立案辦理,遵循“保護與發展并重,找尋最佳結合點”的原則,引領長城沿線檢察機關在全省范圍內辦理長城保護系列監督案件,辦理過程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運用科技調查手段,統一指揮、全面調查、精準監督。檢察機關和文物部門系統聯動,共商治理難點,統一執法司法標準,上下銜接、各有側重,同向發力、一體推進。案件辦理中,重點督促地市級人民政府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監督效果具有溯源性、長效性,為省級檢察院直接立案辦理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案件提供了實踐樣本。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檢察院訴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侵害長城歷史風貌及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民事公益訴訟??明長城保護??違法建筑??文物專家論證??懲罰性賠償

【要? 旨】

違法建設破壞長城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構成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檢察機關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決拆除違建、保護長城風貌,對環境損害部分提出懲罰性賠償,既懲戒了破壞文物和環境的違法主體,也保障了受損公益的有效修復。

【基本案情】

“明長城-紫荊關段”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至2017年間,易縣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在未經文物保護和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非法占用長城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林地建設石料加工廠,對長城遺跡的歷史風貌、環境風貌以及林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調查和訴訟】

2021年3月22日,河北省人民檢察院聯合河北省文物局到易縣開展長城實地踏查工作時發現案件線索,并將該線索交保定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保定市院)辦理。保定市院成立兩級院辦案組,啟動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程序,于2021年4月2日立案審查,同年4月29日發出訴前公告。在調閱涉案企業信息和行政執法卷宗材料、對涉案人員進行詢問等基礎上,辦案組通過無人機航拍、衛星遙感測繪、調取涉案區域歷年衛星圖片,證實石料加工廠及石料加工設施均在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之內;邀請長城保護專家進行咨詢論證,對石料廠以及石料加工過程可能對長城本體及其附屬建筑帶來的安全隱患、現實危害進行多次電腦模擬推演和評測。經委托江西求實司法鑒定中心鑒定,涉案公司非法占用紫荊關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嚴重破壞長城周邊環境風貌、歷史風貌,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林地生態環境功能損失為528397.81元,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為717876.13元。

2021年6月23日,保定市院依法向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令:1.判令被告停止侵害,限期拆除其石料加工廠;2.將其破壞的生態環境限期修復至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若不能完成修復工作,則應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717876.13元;3.賠償林地生態環境功能損失費用528397.81元,并支付破壞生態懲罰性賠償金528397.81元;4.承擔鑒定費用40000元;5.在國家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2021年9月29日,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公開開庭審理,庭審確定的爭議焦點為:1.被告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是否實施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侵權行為,是否造成損害后果;2.被告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應否承擔公益訴訟起訴人訴請承擔的各項侵權責任。法院經審理認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提交的證據足以證實被告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非法占用“明長城-紫荊關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修建石料加工廠和道路,開采原料、破碎、篩分,造成遺跡周圍大片林地裸露空化,對長城遺跡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被告行為對長城歷史風貌、環境風貌的破壞,不僅對文物遺跡本身及周邊環境造成危害,更是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侵害,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院當庭判決支持了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被告未上訴。現被告已拆除違建廠房,判決的各項費用已全部執行到位,2021年11月19日被告在正義網上公開賠禮道歉,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典型意義】

“明長城-紫荊關段”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具有文化景觀典型特征的代表性長城段落。保護長城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針對企業違法破壞長城資源的情形,檢察機關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追究違法行為人對損害長城歷史風貌、環境風貌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的公益賠償責任,并通過公開賠禮道歉,對全社會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增強了社會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法治意識。

陜西省神木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遺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明長城保護??長效機制??長城保護員

【要? 旨】

針對轄區內長城保護普遍存在的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問題,檢察機關組織開展長城保護專項行動,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通過個案辦理推動政府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推動多元參與,形成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合力。

【基本案情】

陜西省神木市境內的長城包含戰國秦、隋和明三個時期,共550處,涉及明長城374處,其中山峰則臥虎寨堡、斜馬溝蔡小溝山險、水頭溝烽火臺、五龍口敵臺等四處于2017年4月18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均不同程度存在人為破壞情況。

【調查和督促履職】

2020年3月,陜西省榆林市人民檢察院按照省人民檢察院要求,在全市部署開展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神木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神木市院)成立了“檢察官+檢察官助理+法警”辦案團隊,通過走訪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以下簡稱市文旅局)、長城保護協會,全面了解轄區內長城底數,邀請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長城協會代表共同實地摸排、走訪,并于2020年4月16日立案調查。神木市院通過無人機航拍取證、調取文物檔案等方式查明了長城受損情況。主要表現為:山峰則臥虎寨堡寨門、墻體、馬面出現受損情形;斜馬溝蔡小溝山險、水頭溝烽火臺墻體存在裂縫、墻磚剝離、坍塌等情形;五龍口敵臺周邊存在違法架設電線、彩燈、搭建臨時倉庫的情形;部分長城段落未設置保護標志和界碑。同年5月8日,神木市院向迎賓路街道辦事處等4家長城遺址所在地街鎮人民政府公開宣告送達了檢察建議,建議對長城保護管理問題依法履行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確保長城安全。

收到檢察建議后,市文旅局與長城沿線各街鎮召開了長城保護工作推進會,針對檢察建議提出的具體問題逐項進行整改。針對五龍口敵臺周邊存在的違法搭建問題,市文旅局和所在街道辦事處聯合進行拆除,2020年5月20日整改到位。針對斜馬溝蔡小溝山險情形,市文旅局按程序組織修復,2020年10月已修復完畢。針對山峰則臥虎寨堡受損情形,市文旅局在長城周邊鋪設木棧道、設置保護網,并委托編制修繕保護方案上報審批。針對水頭溝烽火臺墻體裂縫情形,市文旅局經調查認為系國家能源集團神東榆家梁煤礦(以下簡稱煤礦)采空區塌陷和多年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遂聯合店塔鎮人民政府與煤礦座談協調。煤礦積極采取措施,對遺址周邊約3000余平方米井田采用跳采方式,留存煤柱,不再開采。為支持長城保護工作,經國家能源集團審批,煤礦捐贈長城保護專項資金5800萬元,助力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同時,針對專項活動中發現的市自來水公司院落內長城保護問題,市文旅局向市自來水公司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該公司已拆除與長城保護無關的線路和設施。針對部分長城段落未設置保護標志和界碑的情形,市文旅局與長城沿線各鎮街共增設保護標志碑27塊,保護界樁1210根,保護公示牌251塊。市文旅局向各街鎮、市政府各職能部門等印發《關于建立長城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料共享機制的通知》,強調建設工程需做好前置審批手續以及文物調查和勘探工作。

發出檢察建議的同時,神木市院形成專項報告報神木市委。市委于2020年7月2日組織市政府、市紀委監委、相關行政機關及鎮街、長城保護工作站、長城協會召開了“文物保護工作暨長城文化遺產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整改落實推進會”,要求各單位齊抓共管,形成長城保護合力。同年9月10日,市政府辦出臺《神木市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神木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建立了文物保護聯席會議長效工作機制,明確了21家長城保護管理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并將長城保護工作納入年終考核。目前,神木市轄區內長城遺址均進行了“圍網工程”,長城沿線11個街鎮均設立了長城保護工作站,聘請了62名長城保護員并組織了專門培訓,加強長城的巡查、保護。

【典型意義】

長城對于中國古代軍事史以及沿線自然環境、民族關系、農牧業生產生活等研究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本案中,檢察機關結合本地長城資源豐富特色開展專項活動,推動政府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對發現的長城安全隱患積極向黨委匯報,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推動出臺制度規范,明確各行政機關在長城保護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分工,促進聯動配合,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有效推動長城保護工作。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清水營城址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明長城保護??違法建設

【要? 旨】

長城相關重要城址因違法建筑受到損害,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優勢,推動多部門共同履職,正確處理長城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既恢復了文物周邊歷史風貌,又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

【基本案情】

清水營城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清水營村,北臨明長城,是明長城(靈武段)重要的軍事戰略防御屯兵城堡,其作為明長城附屬設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2010年該城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某影視公司在清水營城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未經批準擅自搭建一處木質影視拍攝基地,破壞了文物周邊歷史風貌,增加了消防安全隱患。

【調查和督促履職】

2020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靈武市院)在開展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中發現本案線索并立案調查。靈武市院利用無人機、GIS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現場取證,查閱相關資料,咨詢清水營城址附近村民、看守人員、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查明:某影視公司未經批準擅自搭建的木質影視拍攝基地,建設過程中,施工單位未對清水營城址周圍采取圍擋和防火措施,城墻角下遺留大量木質建筑垃圾,對文物安全、歷史風貌及周邊環境造成影響,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針對以上情況,靈武市院積極協調文物保護部門組織專家對明長城及清水營城址保護與利用開展論證,分析評估長城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現狀,科學指引長城文化遺產合理利用。2020年8月27日,靈武市院采取公開宣告送達的方式向靈武市寧東鎮人民政府(以下簡稱鎮政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屬地政府依法履行長城保護主體責任,確保清水營城址及周邊環境免遭破壞,文物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收到檢察建議后,鎮政府對文物本體采取圍擋保護的措施并清理建筑垃圾。其后,市文廣局與鎮政府共同成立文物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文物保護專題會議,細化文物保護監管機制,對轄區內文物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整治,劃定安全旅游觀光區域,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工作。

2020年9月,靈武市院對該案跟進監督,確認清水營城址保護范圍內的木質違法建筑及垃圾已全部拆除、清運和整治,周邊生態環境得到修復。

【典型意義】

清水營城址作為明長城(靈武段)重要的軍事戰略防御屯兵城堡,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檢察機關針對文物利用中出現的破壞文物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的情形,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積極協調文物保護部門組織專家對明長城及清水營城址保護利用開展論證指引,促進合理利用,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職,恢復文物歷史風貌,加強環境保護,完善旅游措施,推動地方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大通段)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明長城保護??公共工程建設??線索移送

【要? 旨】

檢察機關與文物行政部門強化協同協作、信息共享,針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不當履職行為導致的文物受損情形,發揮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作用,督促相關行政機關予以整改,恢復文物歷史風貌。

【基本案情】

青海明長城(大通段)始建于明代中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長城遺址,也是該省明長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分布于大通縣九個鄉鎮,極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明長城(大通段)周邊存在違規施工、挖掘取土等行為,危害長城安全及環境風貌。

【調查和督促履職】

2020年1月,大通縣文物局在巡查中發現,大通縣林業和草原局(以下簡稱縣林草局)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同意,擅自在大通縣朔北鄉馬場村明長城(大通段)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工程。大通縣文體旅游局向大通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大通縣院)移送了關于縣域內明長城(大通段)保護相關問題的案件線索。

2020年4月27日,大通縣院對該線索進行立案調查。辦案干警對明長城受損情況進行實地走訪、現場勘查,并詢問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取證。通過調查查明,縣林草局實施的“三北”防護林輸水管道建設項目,其鋪設的防護林灌溉輸水管道、修建的隔離圍欄、修蓋的防火觀察點房屋等施工建設內容,均位于明長城(大通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且未履行相應文物報批手續,屬違法建設。防火觀察點房屋嚴重影響長城歷史風貌。縣林草局在鋪設輸水管道期間擅自進行挖掘作業,管道以架跨方式穿越墻體頂部,對該段明長城歷史風貌造成破壞。同時,輸水管道存在漏水等安全隱患,如發生漏水或者管道破裂,將對墻體造成沖刷、坍塌等毀滅性破壞,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

2020年5月7日,大通縣院向縣林草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其在林業和草原規劃建設中既要保障山林灌溉和消防用水,也要依法保護文物安全,要求對違法建設工程及內容,會同有關文物行政部門進行整改,拆除修建完成的防火觀察點房屋建筑和管道等設施,采取保護措施,恢復長城周邊歷史風貌。縣林草局收到檢察建議后,積極與縣文物管理所進行對接,協商解決方案。2020年7月8日,縣林草局對防火觀察點房屋進行了拆除,文物原貌已恢復;經市林業和草原局、縣人民政府批準,長約4千米的輸水管道已于2022年12月15日全部拆除。大通縣院以辦理此案為契機,在明長城腳下設立“公益檢察守護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紀念碑,與縣文體旅游部門會簽《關于在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協作配合的意見》,營造文物保護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典型意義】

青海明長城(大通段)修筑于明隆慶六年,是為保衛西寧而建的軍事防御工事,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本案中,檢察機關與文物行政部門以個案辦理強化良性協同互動,針對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履職中未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造成的文物損害,積極發揮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尋求公益司法保護的最大公約數,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和相關行政部門嚴格履職,在推動城鎮建設、社會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的同時,強化文物古跡整體風貌維護工作,促進城鎮建設和文物保護利用協調發展。

檢察公益訴訟助力長城保護 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脊梁——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國家文物局督察司有關負責人就聯合發布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答記者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重視前所未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嘉峪關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和文物行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利用和文物安全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使命擔當,認真履職盡責,積極探索建立文物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共同提升文物安全保障能力,合力推動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取得較好效果,辦理了一批優秀案例。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法律日”前夕,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文物局以長城保護為專題聯合發布一批典型案例,指導各級檢察機關、文物行政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以先進典型為榜樣,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促進形成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更大合力,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陳培軍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此次發布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胡衛列: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強勇敢、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保護長城是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雖然法律未明確授權檢察機關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開展公益訴訟,但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以及保護的迫切性,各地檢察機關充分依據環境保護法關于環境包括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等規定,將長城保護納入生態環境公益訴訟領域加強司法保護,在實踐中也得到了行政機關、人民法院的支持認同。但從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性質特點、受損類型、保護方式來看,僅僅從環境角度強化司法保護遠遠不能滿足實踐需要,應當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一個專門領域加強公益訴訟監督。2021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探索辦理安全生產、公共衛生、婦女及殘疾人權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公益損害案件,總結實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要加大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公益訴訟力度。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建議探索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檢察公益訴訟。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專項決定,其中有22個對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公益訴訟探索予以明確。由此可見,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產公益訴訟司法保護是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切。此次,最高檢、國家文物局以長城保護為主題聯合發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一方面,是回應社會關注,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法治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引導各級檢察機關、文物部門協同協作,形成文物保護合力。

記者:此次發布的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主要有哪些特點?

胡衛列:此次發布的長城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所涉長城資源類型多樣、公益損害情形多樣。發布的案例涉及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省份,包括燕、秦、明等多個時代的長城;受損情形既涉及長城本體如墻體、烽燧、敵臺、關堡等,也有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違法建設,損害長城景觀風貌和周邊生態環境等情形;違法主體既有法人違法建設,也有行政機關在履行建設規劃、資源保護等職責中未兼顧文物安全導致文物受到損害。二是充分發揮公益訴訟各類監督方式手段督促公益修復。發布的案例中,既有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如河北省保定市對某公司違建損害長城風貌和周邊生態環境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決被告修復生態環境或承擔環境修復費用70余萬元;也有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針對文物保護專業性強、整改難度大等特點,檢察機關運用訴前磋商、公開聽證、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多種方式,督促協同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三是注重通過辦案促進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行政公益訴訟案中,檢察機關在促進整改的基礎上推動武威市政府專門設立了武威市長城文化保護研究院,在每個縣(區)設立長城文化保護站,專門從事長城保護工作,出臺《武威市長城巡查檢查辦法》,強化常態監管。陜西省神木市人民檢察院結合明長城遺址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推動市政府辦出臺《神木市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神木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暫行)》,建立了全市21家單位文物保護安全聯席會議長效工作機制,明確了長城保護管理相關行政機關的職責分工,并將長城保護工作納入年終考核指標,長城沿線11個鎮街均設立了長城保護工作站。

記者:一些地方的長城遺址千百年來與農牧民生活融為一體,加上現代工業的發展、旅游影視業的介入,都可能讓長城遺址受傷。應如何兼顧長城保護與民生保障、工業發展、文旅繁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陳培軍:長城保護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是要強化長城保護文化宣傳和法治宣傳。通過新媒體等多種宣傳方式手段,提升長城保護宣傳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公眾長城保護意識、保護理念、保護知識,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二是要加強長城保護管理科技創新。強化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在長城保護和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堅持源頭防范,實現關口前移。三是要完善文物保護執法司法協作機制,加強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的溝通協調,信息共享,密切協作,落實好各自領域的文物保護責任,構建齊抓共管的文物保護大格局。四是要處理好長城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對長城的管理和利用都必須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嚴禁無序、過度、破壞性地開發和利用。在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依法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將長城保護和長城文化傳播、旅游等合理融合發展,形成良好互促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使長城周邊的人民群眾不僅是長城的一線護衛者,也能成為長城保護的受益者。

記者:雙贏多贏共贏是行政公益訴訟的重要辦案理念,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工作中,檢察機關與文物部門是如何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呢?

胡衛列:文物保護需要多方協同、凝聚合力,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系。最高檢張雪樵副檢察長多次指示,要針對文物司法保護中涉及的一系列專業性問題主動與國家文物局完善協作機制。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與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先后赴江蘇、福建等地開展文物保護聯合調研督導,互邀參會,在明確文物公益訴訟保護的重點范圍等方面深化了共識。各地檢察機關主動爭取黨委、人大、政府重視支持,加強與文物部門的協作聯動,推動完善文物長效保護和利用機制。如山西省人民檢察院與省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依法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與省文物局聯合制定《關于協作推進檢察公益訴訟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甘肅省人民檢察院與省文物局聯合部署“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聯合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舉辦“文物古跡保護”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在辦案過程中,檢察機關不就案辦案,主動協同文物部門解決文物保護難題,助力綜合治理。

記者:下一步,檢察機關與文物部門在協同推進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有哪些計劃?

陳培軍:一是進一步深化細化文物部門與檢察機關的協作機制。適時聯合出臺文件,在線索移送、信息共享、調查取證、專業支持、聯合督辦、業務培訓和案例發布等方面加強協作,形成雙贏多贏共贏工作格局。二是推動完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共同推動立法機關修改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時,增設檢察公益訴訟條款,授權檢察機關對妨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依法支持起訴,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訴訟。三是強化文物保護法治宣傳。統籌兩個條線的資源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通過以案釋法、以案普法,使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例成為文物保護普法宣傳的生動故事。四是突出問題導向,推動解決一批突出問題或歷史遺留問題。文物部門聯合檢察機關開展調研摸排和溝通會商,聚焦文物保護重點難點問題,推動有效改善文物保護狀況。五是認真落實《“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共同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實現我國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字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潍坊市| 乾安县| 左贡县| 团风县| 界首市| 江西省| 肇源县| 交城县| 登封市| 漾濞| 邛崃市| 临沂市| 炎陵县| 简阳市| 大安市| 石城县| 和平县| 阿克| 仁布县| 天镇县| 西乌珠穆沁旗| 谷城县| 泰顺县| 塘沽区| 海淀区| 乃东县| 临海市| 曲松县| 彩票| 涞水县| 睢宁县| 革吉县| 巨鹿县| 深州市| 奈曼旗| 徐汇区| 文安县| 循化| 福建省|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