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kx-2022-00024 | 發布機構: | 科學技術協會 |
生成日期: | 2022-08-23 | 廢止日期: | |
文 號: | 主題分類: | 文件解讀 | |
關鍵詞: |
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政策解讀 —談解決科技成果評價中的關鍵問題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 解敏
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活動的重要指揮棒,有效的科技成果評價能更好激發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積極性,有利于推動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取得突破,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改革加快推進,國家科技獎勵提質增效。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更加鮮明的成果評價導向,引導廣大科研人員產出更多具有高價值的科技成果。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科技成果的評價導向作用和價值發現作用發揮不夠,多維度、分類的評價體系不健全,指標單一化、標準定量化、結果功利化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不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迫切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破除。
新時代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要堅持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的核心導向,統籌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采取分類、多維度、多層次、差別化的評價方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形成良好的評價生態。下一階段,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應從評價全鏈條通盤考慮,圍繞“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等關鍵問題,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把“五大價值”作為科技成果評價的核心。評價是指揮棒,“評什么”是科技成果評價的首要問題。應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對每一項科技成果都要在多維價值坐標中找到準確位置,而不是簡單套用一種評價標準,防止“一把尺子量天下”。具體而言,科學價值應重點評價在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方面的獨創性貢獻。技術價值應重點評價重大技術發明,突出在解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企業重大技術創新難題,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方面的成效。經濟價值應重點評價科技成果的推廣前景、預期效益、潛在風險等對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影響。社會價值應重點評價在解決人民健康、國防與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重大瓶頸問題方面的成效。文化價值應重點評價科技成果在倡導科學家精神、營造創新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和貢獻。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需牢牢把握“五大價值”評價這個核心,并將其作為評價的核心內容,貫穿科技成果評價的方方面面。全面評價科技成果的價值,有利于對科技成果的全面認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二是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往往形成不同形態、性質、價值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評價需要根據成果的特點和應用需求,按照“誰委托任務誰評價”“誰使用成果誰評價”的原則,構建由政府、企業、金融投資機構、第三方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評價結構,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科學合理、多元主體協同作用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利用供需、價格、金融、競爭等市場調節機制,推動不斷產出高質量科技成果,并識別出能夠管用、好用的成果。需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在市場失利的領域和環節,加強基礎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產出更多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科技成果,推動我國對世界知識創新作出重大貢獻,改革民生福祉。完善第三方評價機制,使第三方評價真正發揮“第三方”作用,提供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服務。
三是創新科技成果評價的方式方法。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技評價體系,也沒有永恒不變的評價方法。隨著科技發展和創新范式的變化,科技成果的價值評價也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新方式新方法。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根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國防科技等不同成果類型,探索形成符合科學規律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分類評價機制。引導相關主體制定科技成果評價通用準則,細化具體領域評價技術標準和規范,推進評價誠信體系和制度建設,促進市場評價活動規范發展。圍繞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多種形式等,加強科技成果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特別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發展新的評價方法。加強中長期評價、后評價和成果回溯評價,提升科技成果評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合理確定不同科研人員對成果的實質性貢獻。
四是切實用好科技成果評價的結果。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管理的一種工具,如何成為有效“指揮棒”,關鍵在于如何使用評價結果,這是發揮評價功能、決定科技成果評價改革成敗的關鍵。首先,發揮好科技成果評價在科技評價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成果評價改革與項目、人才、機構等各方面評價有機結合,使科技成果真正成為各類科技評價活動的有效載體,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發揮好評價的激勵作用,從需求側入手引導高質量科技成果的形成,完善與成果評價結果相銜接的政府采購訂購、首臺(套)等配套政策,給予產出重要成果的個人、團隊和機構適當激勵,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積極性。發揮好科技成果評價的決策支撐作用,把評價結果作為科技資源配置、科技獎勵等方面的重要參考,防止為評而評,評價與科技決策脫節。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激勵和免責機制,積極探索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要求的國有資產評估機制,建立更加細化的科研人員盡職免責制度,消除法人單位的后顧之憂。
五是強化主體責任。“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將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規劃圖”轉化為“施工圖”,需要各方面協同推進,上下聯動,壓實落實主體責任,確保改革走深走實。堅持試點先行,選擇不同類型、基礎較好的地方和單位開展試點示范,打造科技成果評價改革的樣板,發揮模范帶動效應。發揮各相關部門各地方的作用,推動各方面及時完善本系統本地區的相關政策,把中央改革要求細化為具體的工作要求,為有關法人單位落實提供依據和指導。各高校、科研院所作為政策落實的一線,應把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改革與實際相結合,制定適合本單位的評價辦法,使科研人員真正感受到改革的成效,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
政策原文:兵團辦公廳印發《兵團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