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wl-2024-00014 | 發布機構: |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生成日期: | 2024-04-10 | 廢止日期: | |
文 號: | 主題分類: | 文件解讀 | |
關鍵詞: |
網絡文學經典化:讓大流量成為正能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中顯示,“截至2022年底,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92億,網絡文學作家數量累計超過2278萬。”網絡文學的規模體量再一次刷新了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當前的網絡文學發展不僅有量也有質。“144部網文作品入藏國家圖書館,10部網文的數字版本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網絡文學海外訪問用戶規模突破9億,16部中國網文被大英圖書館收錄。”曾經被認為是文化快消品的網絡文學,如今走上了精品化發展之路,并且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閃亮名片。
成為“典藏書籍”是網絡文學經典化邁出的重要一步,而要想真正以文學“國家隊”的身份講好中國故事,網絡文學的探索之路任重道遠。
流量基礎是網絡文學經典化的前提
網絡文學本身具有的“快消”“流量”等特質與“主流化”“經典化”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或許我們可以從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答案。回顧網絡文學二十余年的發展之路,其中有鮮花也有荊棘。尤其是新世紀之初的網絡文學江湖,青春題材、盜墓懸疑、穿越歷史等各種創作類型依次登臺,使得網絡文學進入群雄紛爭的時代。深諳互聯網發展規律的網文作家明白,“創新”是網文的靈魂,如何打造新的賣點,開創下一個文類潮流是他們努力的方向。這一時期網文的更新迭代就像快消品的展柜,每一季都在展示全新的創作類型。可喜的是,當新的類型出現后,舊有的創作模式仍以元素雜糅的方式留存下來,比如我們可以在當下的網文中看到重生穿越流玄幻小說的多元設定,體現出網絡文學開放性、包容性的特點。
全面付費時代的來臨改變了網絡文學的生態,網絡文學的載體從原來的論壇、貼吧及門戶網站的文學頻道被轉移和集中到了專業文學網站。在資本介入和專業團隊運營后,文學網站的功能逐步完善,排行榜分類也更加細致。榜上有名意味著作品獲得流量加持,能在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關注度。點擊率與流量是讀者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認可度,這體現了網絡文學的交互性與網絡性,流量基礎成為網文名作經過讀者篩選的證明。查閱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網絡文學目錄可以發現,這些作品都是曾經在各大文學網站排行榜上“霸榜”的作品,其中不乏《盜墓筆記》《全職高手》等全版權開發的超級IP。讀者粉絲貢獻的流量成為網絡文學“出圈”的基礎,也成為網絡文學經典化的前提。
網絡文學需要在大流量中注入正能量
當前,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大眾傳媒的文化形態,媒介的深度融合為網絡文學發展帶來了難逢的機遇和巨大挑戰。作為其他文藝形式母本、利用流量實現跨媒介“IP化”運營的網絡文學,需要在大流量中注入正能量,正本清源,形成正確的創作導向,書寫時代與人民需要的故事。
“要扭轉簡單把網絡文學看作消遣、娛樂產品的錯誤觀念,自覺承擔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任務。”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何弘提出,“要結合網絡文學的表現特點塑造時代新人的典型形象,創造網絡文學的、同時也是新時代文學的新經典”。互聯網新媒體的普及降低了網絡文學與文藝作品創作的門檻,在人人都能成為網文寫手的時代,作品質量的確良莠不齊。這導致讀者降低閱讀期待,不要求作品能洗滌心靈,而僅認同其娛樂化、消遣性功能。然而,越是體量龐大,越需要打造精品。網絡文學創作質量的提升需要抵制低俗媚俗,拒絕同質化模式化套路,用創新形式反映新時代,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經典化路徑:貼近人民生活,傳承優秀文化
網絡文學是源于民間的“草根文學”,每天各大文學網站上千萬字的更新量撐起了網文江湖的淘汰和造血機制,其繁榮的背后是千萬級網文作者和數以億計讀者的共同推動。只有質量過硬的作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讓讀者念念不忘的經典作品。
從流量作品到精品典藏,網絡文學經典化的路徑在于貼近人民生活,傳承優秀文化。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網絡文學作品中,既有描繪普通人職業生活的《大醫凌然》《朝陽警事》,也有植根傳統文化的《慶余年》《瑯琊榜》,這些作品細節刻畫富有真實感,角色塑造細膩多面,既有閱讀美感又發人深思。從網絡文學典藏目錄可以一窺“國家隊”的入選標準:需要有縱深的內涵、廣闊的胸襟,達到豐富包容的成熟狀態。這對于網絡文學的創作者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自然地融入創作中,讓文化“活起來”,帶給讀者新的觀感和觸動。
網絡文學在兼顧傳統風韻的同時也要凸顯時代風尚。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網絡文學需要關注現實,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與人民的優秀作品;立足高原,勇攀高峰,打造新時代的精品文學;藏之名山,傳于后人,成為歷久彌新的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