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援疆輸血”到“自主造血”
——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再創高位斷臂再植奇跡
“當時他整條胳膊幾乎完全斷了,血浸透了半件衣服……如今看到老頭子的胳膊得以保全,我內心無比激動,真的非常感謝張醫生。”在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骨科病房內,想到當時丈夫被送入急診室的場景,患者冉文海的妻子秦梅用顫抖的聲音對記者說道,同時輕輕觸摸著丈夫重獲血色的左臂。
2025年2月23日,冉文海因電鋸事故導致左上臂高位離斷,回憶起發生事故的那一幕,他依然心有余悸。他說:“當時我正在自家地里操作電鋸,當時不太舒服,眼前一黑,我只感覺左臂一陣劇痛,便失去了意識。”
張曉銳(右)正在查看冉文海(左)斷臂恢復情況。王芳芳 攝
幸運的是,事故發生后,家人迅速反應,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醫共體急救中心團隊在轉運途中迅速聯系多學科協助,啟動急救預案,患者抵達急救中心后,立即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術前討論,并迅速開展手術。
CT圖像下冉文海斷臂情況非常嚴峻。張曉銳供圖
“左上臂已經完全離斷,上臂上段呈環形開放性傷口,僅僅部分皮膚、肌肉相連,重要血管神經毀損長度達8厘米,污染物深入肌理,這比兩年前張志偉病例更兇險的高位離斷。”手術醫師張曉銳回憶,團隊果斷啟用“創傷優先分級救治系統”,在患者仍處于休克狀態時,已同步完成離斷肢體低溫處理、三維CT血管成像和手術方案制定。
醫療團隊正在進行斷臂再植手術。張曉銳供圖
經過數小時的緊張而精細的操作,醫生終于成功將冉文海的左臂重新接上。
一周后冉文海的手指已能輕微活動,妻子秦梅含淚感慨:“原以為要落下終身殘疾,沒想到家門口的醫生創造了奇跡。”
張曉銳正在查看冉文海手部活動狀態。王芳芳 攝
自2021年6月臺州骨傷醫院啟動援建項目以來,醫院通過“立體化造血”模式,建立了先進的顯微外科實驗室,配備了專業的醫療設備,實施了“手術帶教+理論培訓”的雙軌教學模式,并選派本地醫護人員赴浙江進修學習等一系列舉措。經過不懈努力,如今成果斐然,本地醫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斷指/掌再植手術,目前的成功率達到了100%,累計救治的患者數量已超過50例,充分展現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團隊協作的力量。“兩年前遇到這樣的事故,還需要在援疆醫生的幫助下才能挽救患者的肢體,但現在,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本地完成手術。”作為浙江援建、導師帶徒最優秀的徒弟之一、骨科一區主治醫師張曉銳不禁感慨萬千。
“我們不僅要讓技術落地生根,更要讓它開花結果。”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骨科一病區主任醫師周剛表示,“引進來”是為了學習,“送出去”是為了提升,最終目標是讓本地醫生成為技術的主人。
如今,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正努力打造一支輻射周邊的顯微外科技術團隊,為創建兵團級顯微創傷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添磚加瓦。這場醫療技術的蛻變,不僅彰顯了援疆工程從“輸血”到“造血”的成功轉型。這場始于援疆、興于傳承的醫療革新,正在天山南麓書寫著新的生命篇章。
(田艷玲 王芳芳 張芯萌)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