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車位”變“順心停”的背后——一個老舊小區的空間治理辯證法
近日,濱水社區錦繡佳苑小區16-18號樓前煥然一新,原本雜亂的綠化帶經改造后,新增25個機動車位與5處非機動車位,有效解決了居民停車難問題。這一惠民舉措是濱水社區黨總支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
改造前,社區網格員連續半年收到一百多次關于停車亂象的投訴,17號樓前因車輛剮蹭、道路堵塞等引發的糾紛就達19起。黨總支書記鄧國成帶著問題走訪發現,綠化帶長期被違規占用,消防通道堵塞率達90%。通過召開3場業主聽證會、發動3名網格員逐戶調研,最終在108戶受影響居民中取得75戶居民改造共識,支持率達69.4%。金銀川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史瑞婕在專項研判會上指出:“要把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辦成‘放心實事’,推動項目進入街道年度民生實事督辦清單。”
面對3.8萬元的材料資金缺口,社區創新采用“公益認捐+專業代建”模式。新英坤房產有限公司和仁崇眾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在實地踏勘后,主動認領了460平方米的硬化鋪裝,并同步提供了技術監理支持。物業公司則采取“錯峰施工法”對施工場地中的樹木進行移栽。
改造方案經過反復協商審核:每個車位寬度2.5米、長度5.5米,較國標放寬0.2米以方便開門;采用15cm厚混凝土配比,承重標準達1.5噸;規劃5處非機動車位并設置非機動車停放提示牌。特別在18號樓前設置標識清晰的禁停區域,地面噴涂黃色警示條紋,確保消防通道24小時保持4米以上寬度暢通無阻。“現在單元門口暢通多了,晚上回家再也不用‘搶車位’。居民王女士對社區工作人員豎起大拇指說道。
從“亂停亂放”到“規范有序”,社區用“走訪步數”丈量“民生溫度”,讓綠化空間釋放“民生紅利”。一個個停車位不僅“停”下了車輛,更“停”進了居民的獲得感。濱水社區將繼續以“精準繡花”功夫,繡出更多民生“幸福圖景”!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