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團小蘆筍大產業 開啟特色種植新篇章
近年來,七團聚焦蔬菜小鎮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蘆筍種植及加工產業。通過一系列舉措,七團在蘆筍產業的種植、采收、加工、銷售等環節逐步構建起完整且高效的全產業鏈條,為團鎮經濟發展和職工增收致富注入了強勁動力。
——科學規劃,規模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七團積極探索特色種植之路,蘆筍種植成為重要突破口。通過露地種植1050畝、設施大棚種植30座50余畝,開啟了蘆筍規模種植新篇章。采用“國有企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國資公司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蘆筍的生長保駕護航,合作社緊密聯系職工群眾,參與到蘆筍種植的各個環節,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成功運用“繩播”技術進行種植,降低種植、勞動力成本,每畝節省成本約1400元,生產周期縮短至3-4個月,產量提高30%。露地種植株距為17.5厘米,行距為1.7-1.8米,每年4月-7月為采摘期。設施大棚種植株距為17.5厘米,行距為1.5米,每年10月-次年1月為采摘期。采用滴灌技術,通過精確控制水量和灌溉時間,既滿足了蘆筍不同生長階段的水肥需求,又達到了高效節水的目的,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積極引進“TC30F1”優質蘆筍品種,有效提高蘆筍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種植風險。
——精準把控,高效采收。團鎮于4月10日開始陸續正式采收,每日可帶動300余人的勞動力,每日可采摘15噸新鮮蘆筍,現出地價為9元/公斤,畝產可達到1500公斤。采收前,工作人員會提前對蘆筍種植地塊進行巡查,標記符合采收標準的蘆筍植株。采摘時,手持專用采筍刀,貼近地面將蘆筍整株割下,確保切口平整,避免損傷周圍植株及根系。清晨是蘆筍生長旺盛期,此時采摘的蘆筍品質最佳,工作人員抓住這一黃金時段,分工協作快速采收。為保證新鮮度,采收后的蘆筍被迅速收貯、轉運至臨時存放點,每隔2小時集中送往冷鏈倉儲中心預冷處理。
——延伸鏈條,提升價值。今年,七團延伸蘆筍加工產業鏈,有效提升了蘆筍的附加值。位于七團六連的蘆筍種植加工基地建立嚴格的標準化分揀流程,每日可帶動60余人就業增收。由人工挑選出外觀完整、無病蟲害的蘆筍放入專用模具,通過人工切割,剔除瑕疵品,最后按照標準直徑、長度進行分級。長度嚴格控制在20厘米±0.5厘米范圍的精品級蘆筍占比超65%。對于殘次品及切割剩余產品,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運往阿拉爾市西域神農果業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工成蘆筍茶、蘆筍面等附加產品。為進一步提升蘆筍產業的附加值,下一步,七團計劃繼續拓展蘆筍的深加工領域,重點開發蘆筍罐頭等產品。
——多元渠道,拓展市場。七團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努力拓展蘆筍產品的市場空間,讓七團的蘆筍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銷售渠道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將蘆筍加工成19.5厘米長度,以16元/公斤的價格運往山東東營,經焯水切丁速凍后,銷往歐洲。二是將蘆筍加工成30厘米長度,以11元/公斤的價格銷往烏魯木齊、北京、上海、深圳。尾貨運往塔里木大學食品學院可烘干磨粉制作成食品添加劑,也可榨汁做成蘆筍汁,成品外貨可制作成蘆筍茶。
七團依托蘆筍基地種植,從田間到加工實現48小時高效閉環。預計今年總產量將達到1500余噸,一產產值約1200萬,二產產值約2500萬元。蘆筍產業的發展,不僅為連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為周邊各族職工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增收機會。在蘆筍種植、管理、采摘和加工過程中,吸納了周邊300余名各族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1.2萬元左右,有效帶動了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文|戎必征 閆雪峰 圖|彭伊童)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