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沖擊波”——一師八團一連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前后變化的觀察
總耕地面積1萬畝,80%的土地種植棉花,一師八團一連,這個兵團既典型又傳統的農業連隊,在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以來,經歷著新與舊的更迭、變與不變的博弈。
土地經營由職工自己做主,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帶來的新理念,給一師八團一連農業生產以往靠團場“包干”、職工無條件服從的舊傳統帶來巨大沖擊。連隊農業職工擺脫生產束縛,懷著或欣喜、或惶惑的心態,走進棉田、接軌市場;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取消干部身份,成為職工中的一員,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革命性地重塑了連隊體制機制,調動了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熱情。”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龍雨濤說。
職工和“兩委”農閑不閑
提前謀劃種植業結構調整
一連秋收工作于11月20日圓滿結束。秋收結束至今的兩周多時間里,在農業生產方面,無論是連隊職工,還是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都沒有樂享清閑,而是為了擁抱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繼續努力著。
一連職工劉曉峰主動聯系機車在民兵義務田里清理了3遍殘膜。“多清理一遍,我就要多支付一筆農機費用,但這些支出能夠為豐產豐收提供更好的保障。”劉曉峰說。
有著10多年植棉經驗的劉曉峰十分清楚殘膜的危害。殘膜密布,農作物苗期易出現苗黃、苗弱甚至死亡,在中后期會阻礙農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對土壤養分、水分的吸收,從而造成減產。
以前土地不固定,職工不舍得投入,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中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民兵義務田將長期固定不變,這給職工吃了“定心丸”,極大地激發了職工養地、護地的積極性。一連許多職工像劉曉峰一樣主動加大投入力度,精耕細作,尋求更高的經濟收益。
一連針對2020年的備耕工作從夏季就開始了,秋收結束后得到進一步推進。“連隊經濟發展不能僅拴在棉花種植一條船上,作為連隊引路人,不斷探索尋找畝效益更高、市場前景更好、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并引進連隊,是我們的重要職責。種植業結構調整要提前謀劃,不能等開春了才做打算。”龍雨濤說。
連日來,一連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心里喜滋滋的。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連隊職工與北疆一家辣椒加工廠簽訂了訂單種植合同。2020年,一連將種植1000畝辣椒。
了解到種植辣椒畝效益高于棉花,今年夏季,一連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多次帶領職工代表到周邊團場連隊實地考察。“加工廠出農資和提供技術服務,保底價格收購農產品;我們出土地,負責勞動,希望明年改種辣椒能夠讓我們掙到更多的錢。”一連職工劉士學說。
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
職工與“兩委”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這兩年,一連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欣喜地發現,雖然在改革后沒有了干部身份,但以往許多職工直呼連長、黨支部書記姓名的現象不見了,職工見到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時,上前主動握手的越來越多了。
“這兩年,連隊職工與我們的關系越來越親近。”龍雨濤說。在龍雨濤看來,職工態度的改變,反映了改革后大家對連隊“兩委”班子工作的認可。
“我十分認同龍書記的這個說法。”一連職工劉武奎說。
水是莊稼的命根子,及時澆水與農作物產量關系密切。一連農業用水供應有限,改革前地塊澆水順序由連隊安排,職工沒有話語權。為了早一點給棉田澆到水,劉武奎曾抱著“我今天澆不上水,那誰也別想澆上”的想法,去“堵”過泵房。
改革以來,一連在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事項中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職工參與到連隊事務管理決策中來。議題經連隊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后,由全體職工代表表決后才能通過。
“‘四議兩公開’是個法寶!”龍雨濤說,連隊職工對連隊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得到保證,這既推動了連隊工作民主開展,又融洽了職工與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的關系。
不是所有議題在一連都能順利通過。很多時候,職工代表會圍繞一個議題爭得不可開交,要通過開好幾次會,才能獲得更科學、職工更認可的解決辦法。“如今地塊澆水順序是我們職工自己商議決定的,大家都認可。我們對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如今的工作沒話說。”劉武奎邊說邊豎起了大拇指。
“不找市場找連長”現象徹底改變
“兩委”提供優質服務職工生活更幸福
職工“不找市場找連長”的現象,如今在一連已徹底改變。
今年天公不作美,部分棉田受氣候影響減產嚴重。一連職工李賀華家的籽棉單產只有200多公斤。
“這要是放在改革前,我今天就不是來學習,而是來‘堵’連長、書記要補償的了。”12月3日,坐在連隊活動室,參加應對極端天氣抓好田管學習培訓的李賀華笑著說。
改革前,一連棉花種植由團場“包干”,各項田管工作的開展均由團農業科統一安排、連隊干部督促、職工無條件服從。“‘你’讓我干的,我虧損了,我自然要找‘你’要補償。”李賀華說。
改革后,連隊全面取消了“五統一”,如今在一連,種什么、怎么種,全由職工自己決定。“這樣即使虧損了,我也不能怨別人,得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李賀華說。
同樣的氣候條件,今年,一連職工楊華的棉田卻喜獲豐收,籽棉單產達到了474公斤,這讓李賀華羨慕不已。
12月3日,在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的牽線搭橋下,楊華、劉曉峰等今年喜獲豐收的職工為全連植棉職工傳授種植“豐產訣竅”。李賀華邊聽邊記,認真得像個小學生。
往年,連隊邊角地塊農機手都互相推脫不愿犁,今年年初,連隊種植合作社和農機職工簽訂協議時,就按照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的建議,將必須及時犁邊角地的條款寫入了合同。
一連開展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退休職工范良表示自己對家中的柴火垛有感情,不愿將屋前、屋后和屋頂的柴火垛清除。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4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范良最終同意清除柴火垛。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又上門幫助清理一整天。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中推出的一系列惠及職工的改革措施,使一連職工得到了實惠,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新變化,享受到連隊黨支部委員會委員、連管會成員優質服務的一連職工,如今履行民兵義務的積極性高漲。
近期,在一連開展的民兵冬訓中,一連職工把增強“兵”的意識、提升“兵”的能力變為自覺行動,把汗水流淌在民兵訓練、維穩執勤中,努力爭做新時代兵團的優秀職工、優秀民兵。(兵團日報記者 禚藝)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