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杏”福園里話幸福
“這不,馬上就要過年了,要貨的人多,忙得我午飯都沒時間吃。”日前,記者見到王先珍時,她正在四團團部快遞處發杏干。她邊整理著貨物,邊同記者說。這幾年,她一直在網上賣杏干,銷售得還不錯。
發完貨,王先珍開過來一輛白色越野車,帶記者到她連隊的果園看看。“不好意思,車里太擁擠,你只能委屈一下了。”坐上車,記者發現她車里塞滿了包裝好的杏干。
“哈哈,咱也是駕駛老手了。我三年前就買了這輛車,拉著咱四團的甜杏干一路推銷,去過阿克蘇、烏魯木齊、庫爾勒等地,可方便了。”見記者夸她架車的技術嫻熟,王先珍開心地說。
王先珍是四團8連的職工,與丈夫一起承包了40畝的杏園。
到了連隊,王先珍指著一片白色的彩鋼房說:“這是我家新蓋的庫房,有600多平米,專門用來儲藏加工杏干。”彩鋼房的門半掩著,大門左側豎掛著一塊“阿拉爾市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牌子,庫房里還有一張營業執照,上面的法人是王先珍。
“哎呀,你真能干,你還是合作社社長吧?”看到營業執照上她的名字,記者有點驚訝了。“嗯,也算是吧,就是牽頭和大家一起種杏賣杏。”這個看似潑辣的女人竟有點羞澀地說。
庫房里,王先珍的丈夫艾青在忙著篩選杏干,金黃的杏干在篩選機里轉動著,跳躍著,叮叮咚咚的聲音像唱著一支歡快的歌。
“你看,這是一臺人工篩選機,那邊是自動篩選機,一次可以篩出四個等級。那是真空包裝機,這是剝杏仁機,我這里用于杏子加工的全套機器都有。”王先珍撫摸著她購買的加工機器告訴記者,今年她僅給合作社社員們加工杏干就用去了3000多度電。她說,電費也沒讓大家付,帶領大家致富增收是她的本分。
隨后,記者來到王先珍的果園里,只見滿園都是粗壯的杏樹,樹下散落著滿地的樹枝,兩名工人在忙著把樹枝截斷打梱,準備運走。一群雞和幾只鵝在園中悠閑地散步,兩條看園的狗拖著鐵鏈親熱地往主人身上撲。
王先珍介紹說,這片杏園她已經種了16年,自己和丈夫把一根根只有筷子細的小樹苗,一點點養護成了壯年大樹。去年,為了提高杏樹的坐果品質,又把正值高產的杏樹進行了修剪。
“果樹經過修剪,產量雖然下降了,但質量提升了,長出的果子個頭增大了,口感更好了,更好銷售了。”說起自家的果園,王先珍如數家珍。
她說,杏子渾身是寶,不僅鮮杏、杏干好吃,爛掉的杏子可以剝杏仁,剝出的杏肉也能作肥料,一點也不浪費。杏木還能做家具,就連修剪下的樹枝也有用。
“這不,我把滿園的樹枝送給朋友燒木炭用了。”王先珍說。
她還說,杏樹是自己的幸運樹。這幾年,通過種杏樹,她開上了小車,住上了樓房,自家過上了好日子,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現在每次走進果園,都有一種成就感,幸福感,尤其是每年杏花開放的時候,聞著滿園的花香,聽著蜜蜂的嗡嗡聲,真的感到自己就是一個活在幸福園里的女人。”王先珍一臉陽光地說。
(文圖:代敦點)
編輯:萬 婷 責編:馮 斌
審稿:錢素玲 監審:杜新民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