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癥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一般癥狀:發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癥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后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準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采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后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后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后,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于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于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后,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后。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后應進行手衛生。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癥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于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操作結束后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醫療機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醫療機構應規范設置預檢分診點、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重點加強診療方案、院感防控培訓。 1.對患者采取呼吸道傳染病隔離措施和相應的院感控制措施; 2.發現疑似病例后,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并報告醫療機構相關部門和轄區疾控中心,由醫療機構在2小時內組織院內或區(縣)有關專家會診; 4.負責對聚集性病例所在醫院內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登記、醫學觀察及資料上報; 5.為流行病學調查及各級專家組會診提供相關臨床資料; 7.負責采集臨床標本,與疾控機構配合進行標本轉運。 注意:不具備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接診疑似病例后,認為有必要轉定點醫院救治的,必須報地級以上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由地級以上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市級專家組會診評估后再市內轉診。 個體診所、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加強對發熱患者的篩查,發現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應立即轉診至有呼吸道疾病收治條件的醫院,同時做好病人信息登記,不得私自留診或拒診。 醫療機構應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做好消毒工作,診療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處置和管理。 醫務人員按照標準預防原則,根據醫療操作可能傳播的風險,做好個人防護、手衛生、病區管理、環境通風、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和醫療廢棄物管理等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醫院感染發生。 1.所有醫務人員從事診療活動期間均應佩戴醫用口罩; 2.預檢分診處:醫務人員穿工作服、工作帽,戴醫用外科口罩,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手清洗和消毒。預檢分診點要備有發熱病人用的口罩、體溫表、流水洗手設施或手消毒液、預檢分診病人基本情況登記表等; 3.發熱門診、呼吸科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和隔離病房:日常診療活動和查房時,穿工作服、一次性隔離衣,戴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采集呼吸道樣本時,戴防護口罩和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時,加戴乳膠手套;氣管插管、支氣管鏡檢查、氣道護理和吸痰等可能發生氣溶膠或噴濺操作時,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乳膠手套、穿醫用防護服(可加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必要時佩戴呼吸頭罩; 4.醫務人員應當嚴格按照穿脫流程穿脫個人防護裝備,禁止穿著個人防護裝備離開污染區,以避免各個分區的交叉污染; 1.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和患者通道應分開,醫務人員通道應設置緩沖區。患者戴醫用外科口罩,僅限于病房內活動,盡量減少患者攜帶個人物品; 3.對隔離收治的患者,應嚴格執行探視制度,如確需探視,按有關規定指導探視人員進行個人防護。 (一)早發現:接診時,對于不明原因的發熱(腋下體溫≥37.3℃)、咳嗽等癥狀的病例,應注意詢問 1.發病前兩周內有無疫區旅行史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是否接觸過來自疫區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有無聚集性發病; 2.發病前有無與相似患者的接觸史,有無與哺乳動物、嚙齒類動物、禽類,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接觸史; 3.是否存在特殊職業暴露:廚師以及從事動物飼養、屠宰、銷售、加工、搬運、配送或管理等工作者;在進行病原學檢測或研究的單位工作;醫務工作者或患者的護理人員。 (二)早報告: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應報告醫療機構相關部門和轄區疾控中心 發現疑似病例時,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當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并于2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 (三)早隔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疑似病例后,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并上報 (四)早治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治療場所
醫療機構發現疑似病例后,應于2小時內組織專家會診。疑似及確診病例應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疑似病例應單人單間隔離治療,確診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病例應盡早收入ICU治療。
農貿市場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從呼吸道感染侵入、傳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都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發熱、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還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癥狀和(或)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兩季,有傳播迅速、流行性強的特點,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 空氣傳播: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在呼氣、噴嚏或咳嗽時,病原體經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觸傳播:易感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攜帶病原體的分泌物、血液、體液或排泄物時,有可能造成感染。 (一)保持工作場所清潔衛生,應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尤其是活禽畜類相關場所,垃圾、糞便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活禽經營市場應當實行一日一清潔消毒、一周一大掃除、一月一休市制度以及廢棄物和病死禽只無害化處理制度。可用0.1%過氧乙酸溶液或者500~1000 mg/L有效氯消毒劑(按100斤水加2~4兩漂白粉的比例配制)噴灑或拖抹消毒。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天開窗換氣兩次,每次至少10分鐘,或使用抽氣扇保持空氣流通。 (三)發現不明原因病、死禽畜時要及時向農業農村部門報告,不自行處理病、死禽畜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拋棄、收購、販賣、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發現病、死禽畜要及時向畜牧獸醫部門報告,并按照要求妥善處理病、死禽畜。如果發現有禽畜類大量生病或死亡等異常情況,立即關閉工作場所,并及時向當地畜牧獸醫部門報告。 (四)不購進、不運輸、不銷售來源不明或非法捕獲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盡量避免野生動物與家禽、家畜接觸 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原體數量遠高于人工養殖的可食用動物。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中擴散、傳播。 (一)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口罩、工作帽、工作服、長筒膠鞋、橡膠手套等防護用品 從事禽畜養殖、分揀、運送、銷售、宰殺、免疫接種工作和病、死禽畜處理等的人員,以及對有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的專業人員需要特殊防護。 特殊防護的要求是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層防護服(隔離衣),戴防護口罩、醫用一次性乳膠手套,穿長筒靴或可消毒的保護性腳套。 盡量避免密切接觸家禽和野生動物,不屠宰或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動物。烹調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通過正規渠道,關注有關傳染病的疫情報道,避免前往正在發生疫情的地區。 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必要時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離接觸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樣癥狀的人。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胳膊肘彎處捂住口鼻。不要隨地吐痰,應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箱內。 勤洗手,接觸活禽畜或其糞便、宰殺禽畜或處理其制品、咳嗽或打噴嚏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必須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注意環境衛生和室內通風,如周圍有呼吸道癥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 流行性感冒、肺炎鏈球菌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有效的預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機體免疫力。 (六)及時就醫
如果出現發熱(腋下體溫≥37.3℃)、咳嗽等癥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好口罩后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主動向醫生描述旅游史、職業及接觸史,并積極配合治療。
學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從呼吸道感染侵入、傳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都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發熱、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還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癥狀和(或)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兩季,有傳播迅速、流行性強的特點,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 空氣傳播: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在呼氣、噴嚏或咳嗽時,病原體經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觸傳播:易感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攜帶病原體的分泌物、血液、體液或排泄物時,有可能造成感染。 (一)落實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做到病例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 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應強化每日晨(午)檢、因病缺課(勤)病因追查與登記等制度,發現發熱、流感樣病例在短期內異常增多等情況,要及時向主管部門和當地疾控中心報告。 (二)師生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及早就醫,不帶病上課 家長要時刻觀察孩子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時,應及時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同時做好戴口罩等個人防護。 保持教室、宿舍、圖書館、食堂等人群聚集場所的環境清潔和良好通風狀態,每天保證一定時間的開窗通風,做好日常預防性消毒。 在已發生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或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上升的地區,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減少或停止大型室內集體活動。 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鍛煉時間,增強學生體質。 盡量避免密切接觸家禽和野生動物,不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動物。 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必要時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離接觸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樣癥狀的人。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胳膊肘彎處捂住口鼻。不要隨地吐痰,應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箱內。 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接觸動物或處理動物糞便后,必須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注意環境衛生和室內通風,如周圍有呼吸道癥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 流行性感冒、肺炎鏈球菌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有效預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機體免疫力。
公眾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從呼吸道感染侵入、傳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都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發熱、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還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癥狀和(或)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兩季,有傳播迅速、流行性強的特點,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 空氣傳播: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在呼氣、噴嚏或咳嗽時,病原體經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觸傳播:易感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攜帶病原體的分泌物、血液、體液或排泄物時,有可能造成感染。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對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低下、職業暴露等是這類疾病的高危因素,重點保護的易感人群有: 通過正規渠道,關注有關傳染病的疫情報道,避免前往正在發生疫情的地區。 盡量避免密切接觸家禽和野生動物,不屠宰或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動物。烹調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必要時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離接觸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樣癥狀的人。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胳膊肘彎處捂住口鼻。不要隨地吐痰,應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箱內。 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后、護理患者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接觸動物或處理動物糞便后,必須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注意環境衛生和室內通風,如周圍有呼吸道癥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 流行性感冒、肺炎鏈球菌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有效的預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機體免疫力。 如果出現發熱(腋下體溫≥37.3℃)、咳嗽等癥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好口罩后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主動向醫生描述旅游史、職業及接觸史,并積極配合治療。責任編輯 / 付瑞雪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