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雷海潮的講話看——健康新藍圖如何落地?
2025年3月9日,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圍繞衛生健康工作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規劃,釋放了一系列重要信號。從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到慢性病防治,從基層醫療改革到人工智能應用,這場講話不僅總結了成績,更勾勒出中國醫療體系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慢性病防治:從“治病”到“防病”的核心轉型
雷海潮多次強調,當前危害中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脅已轉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致病因素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尤其是“體重異常”問題被重點點名。這背后折射出:隨著人均預期壽命提升至79歲(較2023年提高0.4歲),老齡化加劇與生活方式改變導致慢性病負擔加重。而慢性病需長期治療,防控成本遠低于后期醫療支出。
政策信號:啟動“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目標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通過設立體重門診提供個性化干預。推動政府、行業、單位與個人共同參與的“四方責任”機制,將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
二、基層醫療:AI賦能下的“家門口”服務升級
雷海潮指出,中國基層醫療體系已相對健全,“家門口看病”逐漸成為現實,但需進一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服務能力。
政策信號:推進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優化基層設備配置,重點應用AI輔助診斷系統;摒棄“以專科醫院標準評價基層機構”的舊思路,強化基層在常見病、多發病中的核心作用。
三、專科短板補齊:兒科與精神科的“攻堅戰”
針對冬春季兒科就診緊張、精神衛生服務不足的問題,雷海潮提出從服務體系、薪酬改革、能力建設三方面破局。這背后折射出:供需矛盾突出:大城市兒科“一號難求”,心理健康問題年輕化趨勢明顯。人才流失嚴重:兒科、精神科工作強度大、收入偏低,導致專業醫生短缺。
政策信號:將兒科和精神科列為年度八大重點民生工作,計劃開展5000場心理健康講座;優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吸引更多醫學生投身緊缺專科。
四、健康公平性:從“兜底保障”到“普惠共享”
雷海潮提到,各省份健康水平差距正在縮小,下一步需推動民生保障從“特定群體”向“普惠型”轉變。
政策信號:民政部同步推進民生保障“四個轉變”,包括服務內容從物質救助擴展到精神關愛。
結語:雷海潮的講話,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更是對未來醫療改革的動員令。從慢性病防控到AI賦能基層,從專科補短板到健康普惠,每一步都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然而,政策落地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協同:政府需加強監管與投入,醫療機構要創新服務模式,而每個普通人,也應從管理體重、定期體檢做起,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唯有如此,79歲的人均壽命才能不僅是數字,而是每個中國人高質量生活的真實寫照。
(本文參考自2025年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