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統戰心聲】我要讓廣袤的田野種出“金豆豆”
3月的青海,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青海高原的山川里,農民們正在忙碌地播種。每年的春耕,也是我最忙碌的時候,我穿梭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種植馬鈴薯。每到這個時候,我站在田野里就仿佛看到了秋天豐收的時候馬鈴薯像 “金豆豆”一樣躺滿田野,農民臉上掛滿了笑容,連風的味道都帶著喜悅。在青海省的鄉鎮,許多群眾親切地稱呼我為“王土豆”。
1970年,我跟隨在部隊工作的父親援青來到了青海,我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青藏高原度過的。1981年,我考入西北農業大學學習農學。1995年,我從中國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后,學院挽留我留下任教。當時,青海省啟動了第一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歐援青海馬鈴薯發展項目”,受到我的馬鈴薯專業導師的邀請和心懷對青海深深的感情,我回到了高原,參與了這個項目。從此,我與高原馬鈴薯產業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馬鈴薯是青海省重要的高產糧菜兼用優勢作物,在全省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青海馬鈴薯70%的種植基地位于東部貧困山區。長期以來,青海馬鈴薯除作為產區農民口糧外,50%以鮮薯銷售。馬鈴薯種植是帶動青海省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對增加產區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推動青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1985年,我在青海省平安縣洪水泉鄉實習,長期同那里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親眼目睹了當地群眾生活的艱苦,深刻了解了馬鈴薯種植對青海農民的特殊意義。在青海,馬鈴薯是農民家庭最主要的口糧和收入來源,馬鈴薯種植約占農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看著大家每天很辛苦地勞作,但是馬鈴薯的產量依然不高,許多人家甚至還吃不飽肚子。我當時就有一個愿望,要努力學習,用科技的力量提高馬鈴薯的畝產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青海省馬鈴薯莖尖脫毒繁種技術研究在全國起步較早,通過我參與實施的“歐援青海馬鈴薯發展項目”使馬鈴薯脫毒快繁技術完善和推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績。25年來,我帶領我的團隊,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安全,守住農民口糧的底線,保證了青海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的基本面,馬鈴薯種植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青海因海拔高、風速大、日照長、氣候冷涼和傳毒介體少等特點,種薯質量享譽全國,歷來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我們開始在湟源縣建設國內海拔最高的馬鈴薯實驗站。目前青海省馬鈴薯高山實驗站已經成為國內海拔最高(3000米)、設施最完善的馬鈴薯高山實驗站,對推動青海省馬鈴薯產業特別是種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20年3至4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向青海省果洛州、玉樹州、海東市等地區捐助了種薯110余噸,極大地鼓勵了當地政府和農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了春耕生產工作。
我經常告訴團隊的同事,現代農業,就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而農業科技成果如何才能轉化為帶動農業發展的生產力,關鍵就在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全國有592個貧困縣,其中549個貧困縣都在種植馬鈴薯。各級地方政府,都把種植馬鈴薯作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脫毒馬鈴薯脫毒技術得到推廣,農民就可以種出更多的“金豆豆”,大大提高農業收入的經濟附加值,“科技增收”的口號也就落到了實處。
2010年,我首先提出了“青海-中國馬鈴薯種薯生產的天然家園”的設想,主持建立了以脫毒馬鈴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術為核心的省、縣、鄉、村四級種薯生產體系和病毒檢測為核心的質量監測體系,積極推廣脫毒馬鈴薯技術成果,先后主持省級“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及農業部“青海省馬鈴薯脫毒中心”建設。目前,青海脫毒馬鈴薯的覆蓋率走在了全國最前列,達到了90%,青海的種薯也銷售到了全國各地,做到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國。我們通過建立“溫室雜交、高山繁種、多生態區選擇和早代擴繁”的高原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了高產、抗旱、抗病廣適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在2017至2020年在9省區推廣面積達2867萬畝,農民增加收入104.7億元。
一路走來,我走得很踏實,農民豐收掛在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期待。每天在實驗站做各種試驗和栽培,赴全省13個種植縣指導種植技術、召開技術推廣會、培訓基層種植大戶……我只是做了我的本職工作,但是黨和國家、人民卻給予了很多榮譽。我始終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因為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做到把農民當父母、把種子當孩子、把自己當農夫,踏實苦干,一心為農。如果讓我可以重新選擇,我還會選擇農業科技,做好馬鈴薯育種技術和種薯研究、篩選和推廣工作,促進人民群眾脫貧增收,這是我的職責更是義務,我責無旁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一輩子是要有些追求的,而我最大的追求就是通過努力,讓更多廣袤地田野種出“金豆豆”,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作者系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