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追綠
張應龍治沙基地鳥瞰圖(資料圖)。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 提供
12月6日,在陜西省科學院毛烏素生態試驗站實驗室,科研人員察看牛肝菌組培情況。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迪力娜·艾爾肯 攝
11月28日上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于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區,隨著最后寬50米、長100米的沙地被栽上樹苗,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然而,“合龍”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何為“死亡之海”披上綠裝,使其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是擺在兵地職工群眾面前的一道考題。
所幸,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向東3000公里,一個沙地變綠洲的“綠色奇跡”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方案。這里就是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陜西省榆林市,依托“北治沙、南治土”,使陜西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2020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這也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即將從陜西“消失”!
2018年,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干事在參觀后盛贊:“毛烏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是一件值得全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
榆林的防沙治沙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可以給新疆和兵團提供哪些經驗和做法?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來到陜西,一起探尋榆林與沙的故事!
啟示一:創新工作機制,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沙區流動,構建多元參與的新型治沙模式
12月4日,毛烏素沙地南緣,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村北的一片密林中,張立強正在察看松樹嫁接后的長勢。
1984年,響應當地政府承包沙地造林政策,張立強的父母承包了萬畝沙地,開始植樹造林。起初,由于風沙大,樹苗剛種下去就被沙塵暴摧毀,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夫妻倆不服輸,一遍一遍嘗試,試種楊樹、榆樹、沙柳等多個樹種。試種成功后,夫妻倆又帶領周邊村民一同種樹。
1萬畝、2萬畝、直到11萬畝,40年間,張立強一家人把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現在的“人工綠?!??!耙郧胺N樹更多以生態林為主,現在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試驗種植了樟子松、彰武松、紅松等頗具經濟價值的樹種,希望這片沙地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睆埩娬f。
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丘陵相接處的榆林,北邊是荒沙大漠,南面是黃土高原,歷史上,這里長期被風沙困擾,“黃風漫天沙攆人”“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等場景對老一輩榆林人來說記憶深刻。
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榆林市歷屆黨委、政府先后制定了系列有關防沙治沙的激勵政策,使得普通百姓成為榆林治沙事業成功的堅強基石。
上個世紀80年代起,榆林市實行個戶承包制,所有宜林荒山沙地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等形式,全部落實到戶,實行個戶治理,調動全民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
統計顯示,榆林累計有44萬戶農民承包“五荒地”900多萬畝,其中涌現出不少治沙造林大戶、生態文明建設模范群體等,他們通過治沙、管護、人工造林等方式,幫助和引導周邊村民增收致富,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駛入良性循環軌道。
近年來,在機制創新方面,榆林實行造林綠化工程制,通過全面推行“工程造林+鄉村綠化隊+村級護林隊(合作社)”利益共同體模式,組織項目周邊群眾參與綠化工程,讓群眾在造林綠化、苗木管護中受益。
與此同時,榆林還積極動員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通過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土地流轉經營制,引導林業向集約化、規?;l展。2020年以來,榆林有55家企業主動參與造林綠化,投資15.09億元,完成營造林111.71萬畝。
縱觀兵團防沙治沙發展史,每一個把“不毛之地”變成生態綠洲的奇跡背后,都離不開千千萬萬兵團人的奮斗。借鑒榆林經驗,兵團應堅持以職工群眾為防沙治沙的主體,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把防沙治沙和職工群眾利益緊密掛鉤,不斷調動職工群眾參與治沙造林積極性;創新工作機制,構建多元參與的新型治沙模式,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工程,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沙區流動,構建起全民參與防沙治沙新格局,實現治沙致富雙贏。
啟示二:堅持科技創新,科學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以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質量
“這片樹林是我們最早一批飛播造林的成果,長勢不錯吧!”12月5日,在榆林市紅石峽沙地植物園,陜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治沙研究所副所長劉喜東驕傲地向記者介紹。
在與荒漠漫長的斗爭中,榆林一直在探索更高效、更科學的方法。上世紀70年代,榆林攻克了沙區飛播造林種草技術難題。
“流動沙區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難度大?!眲⑾矕|坦言,“通過飛機將草籽和樹種撒播到沙漠中,不僅省去了人工種植的繁重勞動,還能深入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沙區播種造林,實現黃沙治理全覆蓋。”
多年來,陜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治沙研究所相繼篩選出適宜飛播并具備抗風蝕、耐沙埋、生長快、自繁力強等特性的踏郎、花棒、白沙蒿等植物種子,推動土地沙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劉喜東告訴記者:“自飛播造林工作啟動以來,榆林已累計完成飛播造林675萬畝,這一技術還被推廣到了內蒙古、甘肅、西藏等地,大幅提高了我國防沙治沙的效率。”
幾十年來,榆林沙區群眾在與風沙斗爭的實踐中,大膽探索科學治沙新機制、新途徑、新辦法,闖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位于榆林市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園,榆林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郭勝偉手撫著一棵粗壯的松樹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研究所研發的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成果,這一技術可以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效結合,幫助沙區群眾更好增加收入。”
2012年,為推動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在西南新區建成榆林市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園,示范園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科研協作,承擔了重點科研項目20多個,為榆林林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榆林高度重視科學治沙,積極開展防沙治沙技術研究和推廣普及工作。目前,榆林已建成榆林市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和定邊、綏德、清澗、子洲4個縣級林業科技示范園區,成功探索沙地飛播造林技術、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以降高塑形為主的七項紅棗豐產管理技術等適合榆林當地實際的防沙治沙技術。
在兵團,要想打好打贏沙漠“殲滅戰”,同樣離不開科技的賦能。
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創新,聚焦新疆沙漠特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針對不同區域、條件和治理目的,科學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以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發,以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和技術推廣單位為依托,開展聯合攻關,用科技的力量守綠護綠,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用人才“活水”繪就生態治理新畫卷。
啟示三:要堅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綠增收并舉,科學發展沙漠特色產業,蹚出高質量發展之路
“空氣也能變現?”帶著滿滿的好奇心,12月5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距離榆林城區16公里處的榆陽區小紀汗樟子松基地,實探空氣“變現”、林?!吧稹北澈蟮墓适?。
彼時,雖時值冬日,榆林市百萬畝樟子松基地卻依舊是滿目綠意。很難想象,多年前這里是荒涼的沙漠。如今,榆林廣大干部群眾堅持將生態治理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產業增值、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指著成片的樟子松林,小紀汗林場黨支部副書記王建東向記者介紹:“這些樹林不僅能防風固沙,還是我們碳匯交易的綠色產品?!?/p>
記者了解到,所謂“林業碳匯”,即借助植樹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動,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中,以此降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再通過嚴格的科學方法和認證流程,產生可交易的碳信用,而購買者則通過購買這些碳信用來中和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中和目標。
近年來,榆林緊盯“雙碳”目標,組建成立陜西首家碳匯金融服務中心,開展林業碳匯試點工作。截至目前,榆陽區林業碳匯累計交易量20.57萬噸,交易額超1000萬元。
過去讓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為沙區群眾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將生態治理同產業發展相結合,每年以不低于4億元的投入,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相繼開展了“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等活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同步推進。
一般防沙治沙觀念認為,沙子是“破壞者”“入侵者”,要想方設法“消滅”它,但在陜西省科學院毛烏素生態試驗站負責人張應龍看來,只要學會護沙、用沙,沙子也能“化敵為友”變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大產業”。
12月6日,記者在張應龍的陪同下,走進一片茂密的松樹林,地下鋪著厚厚一層松針和木屑。
“在這里,經過多年培育,我們成功種出了牛肝菌、赤松茸菌等菌菇,這些菌菇經濟價值高,有助于我們日后推廣林下經濟、吸引更多群眾加入到植樹造林事業中來?!睆垜堈f。
多年來,張應龍團隊與多家科研單位、高校合作,圍繞沙地綜合治理、沙生植物開發利用等課題開展試驗。近兩年,該團隊不僅在松樹林下種出了赤松茸菌、牛肝菌等菌菇,還在沙丘背風坡嘗試種植樹莓、藍莓、黑莓等特色水果。
“治沙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發展,我們期望用沙產業的高效發展反哺治沙事業,這樣的良性循環才是真正的可持續治沙之路。”張應龍說。
造一片林子,綠一處荒沙,富一方百姓。70余載,榆林人不僅把風沙牢牢地固定下來,還探索運用新理念、新技術在“沙里掘金”。目前,榆林初步形成了沙漠治理產業化,建立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新能源等為主的沙產業體系,荒漠化治理有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借鑒榆林經驗,兵團應在鞏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綠增收并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發展沙漠旅游、數字經濟、新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深度整合沙產業發展要素,吸引更多人力、財力、物力流向沙產業,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