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激情成人网,最新的欧美黄色,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亚洲看片一区

專題首頁|返回主站 歡迎來到 第一師阿拉爾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行時”專題

兵團積極探索發展荒漠經濟——從“防沙治沙”轉為“治沙用沙”

來源:http://www.btwmw.net/content/content_1686679.html 發布時間:2022-11-07 15:40:40 瀏覽次數: 【字體:

兵團積極探索發展荒漠經濟——從“防沙治沙”轉為“治沙用沙”


圖為俯拍的二師三十一團一隅(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愉 攝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王維筆下的邊陲大漠——遼闊而孤寂。

如今,沙漠留給我們的印象亦是如此:干旱、貧瘠又荒蕪。

兵團人對沙漠并不陌生。從兵團成立之初,兵團人就選擇扎根在風頭水尾、邊境一線,抵御風沙、植樹造林。

近年來,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群眾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斷創新治沙模式,從老一輩治沙人單純的“防沙治沙”轉變為目前的“治沙用沙”,走出了一條可持續治沙的新路徑。

“藏”在沙漠里的機遇

深秋時節,九師一七〇團的5.3萬余畝大果沙棘進入大規模采摘期。一串串金燦燦的沙棘果掛滿枝頭,顆顆飽滿,粒粒清亮,惹人喜愛。

10月19日,在一七〇團沙棘采摘示范園內,網絡直播達人魏小佩正以碩果累累的沙棘樹為背景,熱情地向網友們介紹沙棘果汁的營養價值和口感特點。

憑借主播精彩的介紹和產品過硬的品質,短短一小時后,直播間就銷售沙棘產品近百單。

“從最初的直播間人數個位數到上萬人,到單場直播銷售額高達200余萬元,與其說我賣火了沙棘,不如說沙棘成就了我。”魏小佩對記者說。

沙棘,曾經只是戈壁荒灘上的野生小果,緣于它極高的營養價值,近年來,沙棘成了一七〇團職工群眾名副其實的“致富果”。

2007年,一七〇團將沙棘產業確立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團場經濟發展的主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一七〇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大果沙棘人工連片種植區域,種植的沙棘品質優良,衍生出了沙棘果汁、凍干粉、沙棘油、藥品、面膜等百余種沙棘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全團近三分之一的人從事沙棘種植相關工作,今年沙棘產值預計達4億元。

談及沙棘種植帶來的變化,一七〇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宋樂深有感觸:“以前我們團里風大沙多,種了沙棘后,明顯感覺到風沙變小了,環境也變好了,就連蚊蟲都沒有以前多了。靠著種植沙棘,職工群眾的腰包也是實打實地鼓了起來。”

一棵小小的沙棘樹,真正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的三重效益。

目前,兵團特色林果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年產干鮮果品超過400萬噸,形成果品加工、葡萄酒等12個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擁有國家級和兵團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0余家,特色林果業持續提質增效,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新格局。

沙漠旅游人氣旺

浩瀚沙漠,不僅能“種”金,也是兵團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資源之一。

在一師十一團,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門景區是游客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網紅打卡地”。在這里,游客們不僅可以感受“大漠沙如雪”的醉人風光,還能體驗諸如駝隊行進、滑沙、沙漠越野等諸多項目的獨特魅力。

10月18日,在景區內的“火車餐廳”里,餐廳負責人、十連職工李慧芬正忙著清潔打掃,為不久后的營業做準備。這列“停靠”在景區的綠皮火車,如今已經成為景區的熱門打卡點。

“我主要經營快餐、家常菜,還有各種奶茶和小吃,游客們玩累了就來這里吃飯休息。”李慧芬樂呵呵地說,近年來,團場鼓勵種植戶發展服務業多元增收。2021年,在種植香梨的同時,她在家人的支持下開了這家餐廳。

沙漠之門景區相關負責人馬建新介紹,近年來,沙漠之門景區進一步深挖“沙漠文化+體育旅游”內涵,把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門景區打造成集沙漠體育、沙漠康養、沙漠文化為一體的中國西部特種旅游目的地。 目前,沙漠之門景區已開發出餐飲、游樂等多個旅游業態,相繼打造了星空篝火晚會等多個旅游品牌,逐步構建起“一園三區多點 ”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2021年,沙漠之門景區游客接待量達50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3500多萬元,帶動職工群眾就業500余人。

二師三十八團醉胡楊國家沙漠公園、十師一八五團鳴沙山景區、八師一五〇團駝鈴夢坡景區……以沙為媒,兵團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

兵團鼓勵創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沙漠文創產品,加大對兵團沙漠文化創作活動的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提升重點旅游景區服務質量,豐富景區內涵和旅游項目;重點打造環塔里木沙漠公路自駕游、穿越“死亡之海”探秘自駕游、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探險游、沙漠運動休閑旅游等精品線路;因地制宜開發沙漠康養醫療、運動休閑、低空旅游、民俗體驗、探險、訪古等旅游新業態,讓更多職工群眾共享生態旅游發展成果。

沙漠里創造綠色奇跡

防沙治沙、改善生態,是荒漠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為了守護身后的綠水青山,二師三十一團護林員王先華一干就是22年。

跟著王先華的腳步,從巡護房向北步行80米,記者登上了一座31米高的瞭望塔,王先華為它起名叫“守望”。

“這座塔是三十一團最高的建筑,就像我們護林員的眼睛一樣,可以清晰直觀地檢查生態林的狀況。”王先華指著身后的大地,向記者介紹,“你看,這座塔緊挨著庫木塔格沙漠,沿著團場的方向再向南延伸,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們三十一團就處在這兩大沙漠的夾縫之間。”

從塔上俯瞰,防護林和沙漠一半蒼黃、一半碧綠,邊緣不少新種的樹苗漸漸染綠了沙漠。每一棵樹的旁邊,滴灌帶交織密布,為防護林搭起了生命綠網。

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每年春夏之交,團場都要經受大風、沙塵暴、霜凍等自然災害。沙塵暴過后,萬畝棉苗折損大半,房前屋內都被厚厚的沙塵覆蓋。人們笑稱當時的天氣是“小風天天有,大風三六九,風吹石頭跑”。

在無情的風沙中,三十一團干部職工群眾毅然扛起鐵鍬、背起樹苗,一波接一波向大漠深處推進。

2000年開始,三十一團投資逾千萬元在團場邊緣完成了長11公里、寬200米、總面積3300畝的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團場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同時積極落實林長制工作,劃分了22塊責任區、1694名責任人,團場的每一名職工群眾都是綠色的守護者。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三十一團已經形成了生態林、經濟林、道路林、農田防護林、居民綠化林5道綠色屏障,森林覆蓋率占三十一團轄區總面積的34%,真正實現了“人進沙退,萬畝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奇跡。

三十一團與沙漠的抗爭史,也是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群眾肩負生態衛士職責、植綠愛綠護綠的一個縮影。

近五年,兵團加強對14705畝國家級公益林區荒漠林的管護,完成人工造林134.31萬畝、封沙育林68.3萬畝、森林撫育58.66萬畝,實施草原禁牧59萬公頃,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82萬畝。

兵團堅持“織綠”與致富并舉,以科技為先導,因地制宜種植沙棘、紅柳、黑枸杞、梭梭、肉蓯蓉等生態經濟兼用樹種,利用水土、光熱資源,將防沙治沙與發展特色林果業相結合,并積極推廣林藥、林糧、林畜發展模式,培育和引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讓茫茫沙漠綠起來的同時,也讓職工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黃沙之上,生機盎然,“碩果”累累。

《兵團日報》(2022年10月22日第5版)


終審:生態環境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北县| 日土县| 凤冈县| 新乐市| 丹寨县| 蓝山县| 彭州市| 昭苏县| 綦江县| 民县| 绥棱县| 博乐市| 五原县| 雅江县| 宁河县| 吉林省| 安多县| 泗洪县| 法库县| 清丰县| 山东省| 六枝特区| 靖边县| 和政县| 山西省| 荃湾区| 蒙阴县| 肥东县| 阿荣旗| 武胜县| 钦州市| 马公市| 昭平县| 丰镇市| 乌什县| 屏边| 定远县| 肥西县| 巴林左旗| 许昌市|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