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沙漠“鎖邊”讓荒灘變綠洲
70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一片荒漠戈壁,人煙稀少。如今,歷經三代兵團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起了一片6900平方公里的綠洲。目前,第一師阿拉爾市林地保有量已達222萬畝,70年增加了近200倍,轄區耕地從無到有,超過400萬畝。
開荒造林,開啟生態建設。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過去,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阿拉爾、沙雅、阿瓦提等地因生態環境惡劣,人口數一直沒有破萬。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戰天斗地的激情延續到這里。
83歲的楊翠華,1953年進疆,成為當時農一師一團的一名職工,回憶起墾荒種樹的經歷,她感慨萬千。“上世紀50年代,剛到一團墾荒時,四處都是戈壁灘、鹽堿地,連草都沒有,樹更是稀罕物。團部可‘寶貝’那兩棵野生紅柳樹了,還用土坯木板圍著把樹保護起來。”楊翠華說。
“那個年代種樹太難了。”楊翠華望著窗外,陷入回憶,由于土壤堿性太重,當時大部分樹都沒活下來,只能重新種植。后來,團部有個老職工,在南泥灣墾過荒,他發明了一種“魚鱗坑”,在沙丘、堿地、田埂上沿坡頂挖半圓形,筑成半圓形的埂,然后再將低堿土填入坑內,坑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內傾斜。澆水后,水可以帶出鹽堿,這樣樹的成活率就提高了不少。
一團憑著“魚鱗坑”,大大提高了樹木成活率。因此,當年新開荒的5000畝耕地就有了防風沙屏障。1954年,勝利渠竣工開閘放水,樹木有了“生命之源”,逐步形成了林帶。“有了水,一團等三個團場開墾了20萬畝耕地;有了樹,20萬畝耕地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被風沙侵蝕。”楊翠華說。
從1951年到1956年,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一團找到了根治土地鹽堿造林的科學辦法:挖排堿渠,形成縱橫排列渠道的排堿渠系,渠埂種沙棗樹、楊樹、灌木,形成“井”字型林帶,林帶內圈種水稻、糧食。“井”字型林帶互相貫聯,最終形成圍繞干、支、斗排堿渠的防風林,也被稱為“三線造林”方式,這就是后來南疆大力推廣的農田林網化模式。而這種被一團首創出的“三線造林”方式,從此成為兵團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和目標之一,推行了近70年。
防風治沙,筑起“綠色長城”。
不僅在一團,因鹽堿地較多,1964年,十二團采用“換土與挖排堿渠”辦法,也種出了萬畝林地。十二團職工在團場邊緣含鹽堿的沙漠地上,替換土壤種上樹,然后在樹苗稍遠處,下挖3-4米的排渠,利用大水漫灌方式來灌溉樹苗,使殘留鹽堿被水帶到渠溝排出,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并逐步實現林網化。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十三團職工在沙漠邊緣采用“草格子固沙、人力背水”的辦法,經過近10年努力,也種活了百米寬、八公里長的林帶。
據該團今年已84歲高齡的退休職工鄒喜凡回憶,50年代,十三團附近的沙漠常常掩埋新開墾的農田,用了很多辦法治理都不管用。“種樹,沙丘很快埋了;挖溝渠,一兩年后就被填平了。”
鄒喜凡說:“有一天,連隊職工在報紙上看到騰格里沙漠用石頭壓實稻草平鋪在沙丘上治沙,就想試一試。然而塔克拉瑪干沙漠常刮6級以上大風,風吹過后,草都不見了,慶幸的是那些被鐵鍬深扎在沙里的稻草卻沒有被吹走。”大伙看到后深受啟發,在幾座沙丘上做實驗,鋪稻草時,在草腰部狠扎一鐵鍬,讓稻草兩頭翹起來。收工時,大家看到方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條形的、圓形的稻草格子扎進沙丘,遠遠看去猶如一張大網罩在沙漠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探索,一師總結出最為科學的辦法:先將稻草按一米五見方的標準扎入沙中,組成一個個不規則的草格子沙障,然后在沙障內種上沙生植物和喬灌木,每月按時背水澆灌,等這些灌木成活后,再種樹。“我們就這樣種出了一排排防風林。”鄒喜凡說,后來各團開始推廣農田林網化,解決了大問題。
到2006年,一師種植棉花10.43萬公頃、糧食作物2.32萬公頃,這些成就得益于農田林網化的推廣實施。
初步遏制住風沙的一師人,不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初步擋住了沙漠侵蝕,還把目光投向南疆最大的防護林工程。1986年,阿克蘇地委決定在離市區20公里的柯柯牙啟動綠化工程。當時駐阿克蘇市的一師廣大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學校積極參加“柯柯牙綠化工程”,每年承擔的任務量占總任務量的四分之一。據統計,歷時近30年的綠化工程,一師參加義務勞動的黨員干部、職工群眾、學校師生共計100多萬人次,共參加綠化造林大會戰37次,開挖植樹溝20萬米,修干支渠約60公里,挖土方600萬立方米,栽樹2200公頃。目前,“柯柯牙綠化工程”與“三五九”防風林一起在阿克蘇地區筑起了一條集生態林、經濟林于一體的防風治沙“綠色長城”。
守護綠色,走向和諧共生。
在沙漠種樹,核心問題就是怎么讓植物擁有賴以生存的水。“滴灌肥水一體化技術剛好解決了如何在沙漠用最少的水種活最多樹的問題。”一師阿拉爾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姚珊妹說。
姚珊妹所說的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就是用水泵將水從水源地抽壓上來,經管道通往沙漠,每排樹木的管道上會有一個個小孔,帶有肥料的水會在壓力作用下一滴滴浸潤到樹木根部,這樣就解決了沙漠植樹的遠距離輸水問題。 2010年至2018年,充滿智慧的一師人又開發出“干法種植”“機械植樹”“飛播樹種球植樹”甚至“衛星監控”“實地監控”“點滴法補充營養液”等科技治沙增綠技術。師市還采取機械補播、飛防、飛播、育苗移栽等方式,對沙漠生態進行綜合治理,將綠植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近年來,一師阿拉爾市開始把恢復綠色原生態作為新時期治理沙漠的關鍵。阿拉爾市三五九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十一團花橋鎮灌溉服務部負責人宋明江是恢復沙漠綠色生態的執行者之一。他表示,恢復沙漠生態就是要“鎖”住沙漠邊緣,不讓風沙侵襲城市和農田。
目前,沿十一團花橋鎮等多個沙漠邊緣團鎮一線,除在延綿幾百公里的沙丘上種植近3萬畝“固沙利器”四翅濱藜外,還進行了沙漠生態補水工作。從2019年開始,師市對沙漠連續生態補水累計1.88億立方米。生態補水讓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環境明顯改善,野鴨等飛禽數量明顯增加。特別是近兩年,生態補水喚醒了大漠里沉睡的千年胡楊。 恢復沙漠生態的做法,在十團昌安鎮有著另一種表現形式。職工直接在戈壁沙漠鋪設滴灌帶,并建起大棚,利用適合西瓜生長的原始沙性土壤和沙漠溫差大的特點,種植果蔬大獲成功。
每年春季,塔克拉瑪干沙漠沙塵暴頻繁,但處在沙漠防風林外圍的大棚采用鋼架結構,覆膜采用特殊加厚日光膜,在強沙塵天氣完全不受影響,能抵抗十級大風。這里種植的西瓜、哈密瓜年產值近億元,遠銷全國各地。
生態旅游更是實現沙漠與人和諧共生的另一樣板。十一團花橋鎮用10年時間打造的“沙漠之門”景區,已成為新疆的熱門旅游目的地。2023年前三季度已實現旅游收入近5億元。
“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要將沙漠治得住、管得好、利用好,還要讓沙漠變成‘金山銀山’,從而在當地實現從生態防護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十一團花橋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藝師謝小云說。 今天,綠色已成為阿拉爾市的一張名片。與開發初期相比,塔里木墾區年降水量比70年前增加了60%,春秋兩季沙塵暴強度和次數大幅降低和減少,空氣質量和局部小氣候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已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