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市概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
基本情況簡介
第一師阿拉爾市是塔里木河起源地、三五九旅傳承地,總面積7241.3平方公里,下轄17個團鎮、鄉。2024年,轄區總人口52.1萬人,占兵團的13.6%,占南疆兵團的40.9%;生產總值439.2億元,占兵團的11.6%,占南疆兵團的45.9%,是南疆兵團綜合實力最強、人口體量最大、基礎條件最好的師市
這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阿拉爾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地,4600年前遠古羌人就在這里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境內發掘的永寧、昆崗古墓群見證了它古老而悠久的歷史。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在這里交融交匯,孕育了獨特的昆崗文化、西域文化、屯墾文化。1949年,王震將軍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新疆,這支曾經番號為三五九旅的英雄部隊,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戰天斗地、披荊斬棘、開荒造田,在“無韁野馬”塔里木河兩岸的不毛之地上搭棚壘灶、風餐露宿、挖渠修路,拉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偉大序幕。200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自治區直轄阿拉爾市,2004年1月19日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實行“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建設阿拉爾的新時期。
這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前身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120師359旅、解放戰爭時期的一野一兵團二軍步兵五師。1949年挺進西北、解放新疆、平叛平亂、建黨建政。1953年6月,遵照毛主席和黨中央指示就地集體轉業,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2萬余名官兵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亙古荒原上奏響了開發塔里木、建設阿拉爾的凱歌。“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是王震將軍對它最生動、最真實的寫照。70多年來,一代代軍墾人發揚“忠誠、擔當、爭先”的三五九旅精神,在“沙漠之門”建起了一座被譽為“塞外江南”的軍墾新城,創造了戈壁成花園、大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人均綠地占有率居全國前列,實現了“四季見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這里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地處南疆地理中心,北依天山、南接昆侖,擁有較豐富的邊境口岸和邊貿資源,已經建成了東進庫爾勒、西出喀什、南下和田、北上伊犁的交通路網體系。舉世聞名的塔里木河從這里發源并穿城而過,灌溉著沿岸萬頃良田,養育著南疆各族人民,不斷續寫著綠洲文明。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阿拉爾市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也是兵團在南疆地區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重要力量。
這里發展前景無比廣闊。集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兩大機遇”于一身,基礎條件良好,發展潛力巨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打造阿拉爾市南疆兵團中心城市。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黨中央明確支持在阿拉爾建設大學城,鼓勵內地高等學校在阿拉爾設立分校。師市上下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在兵團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聚焦新時代兵團特殊職責使命,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更好履行“三大功能”、發揮“四大作用”,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越來越好。近年來,阿拉爾市先后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等稱號,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名城市,成功創建了國家5A級景區—塔克拉瑪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區,阿克蘇至阿拉爾鐵路建成運營,阿拉爾塔里木機場正式通航,建成了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兵團最大的特色林果種植基地,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國字號”平臺,打造了紡織服裝、綠色食品加工、精細石油化工等現代產業體系,鍛造了一支“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的一流民兵武裝力量,構建起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三五九旅精神的精神譜系,軍墾新城、塔河明珠正以其昂揚的斗志、蓬勃的姿態、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